日前一樁國小校園事件引發社會關注:三名女童將黃金葛汁液摻入男同學的水壺,導致男童不適。事後,男童家長對未道歉的女童提告求償。

女童策劃下毒,此種報復手段固然極端且錯誤。然而,細究事件前因,調查報告指出,該名男童長期對女同學有拍頭、拉頭髮、撞身體等行為,甚至在游泳課近距離盯梢、評論女同學胸部。當女童們不堪其擾,向班級導師反應時,卻未得到有效的處理。最終,求助無門的女童選擇了最不該的下策。

這起事件,映照出許多女性共同的成長經驗。多少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曾遇過來自男性的「小惡作劇」?又有多少次,將騷擾告知師長時,只換來「他只是在跟你玩」、「他因為喜歡你才這樣做」等不以為意的答覆?當一個國小女童,在校園這個本應最安全的學習環境中,無法從制度內獲得保護時,她該如何自處?

令人遺憾的是,這樣的困境彷彿跨越世代,從未止歇。我們的社會中,總是優先告誡女孩「要好好保護自己」,卻鮮少從小就嚴肅地教育男孩「不該騷擾他人」、「何謂尊重的界線」。

當校園忽視性別議題,未能積極面對與教育,就形同默許了這種錯誤的互動生態。這次事件中,受害的男童與犯錯的女童,某種程度上都是這個失能系統下的犧牲者。與其急著去檢討單一的孩童,我們更該審視的,是背後的社會文化與教育方式。唯有從根本上建立尊重的性別觀念,才能真正減少這類憾事一再發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