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在2025年邁入歷史性新階段。大型語言模型GPT-4.5在標準三方圖靈測試中,以73%的誤判率讓人類評測者誤以為對方是真人,首次正式通關。這場實驗不只是技術奇蹟,更是人類科學認知的里程碑。圖靈測試提出至今已75年,AI從模仿者變成潛在的思考主體,逼使全球重新思考智能或者是智慧的定義。對台灣而言,這正是重新檢視科學基礎研究定位的關鍵契機。
AI革命揭示了基礎研究的戰略缺口。這次AI通過測試的關鍵不在算力堆疊,而在語言學、心理學、神經科學與邏輯學等跨領域知識的整合。它提醒我們,科學突破往往誕生於長期的基礎研究積累。台灣長年將科研投資集中於應用與產業導向,雖提升了產能與出口,但在認知科學、計算語言學、倫理學、神經科學等AI基石學科上仍相對薄弱。若沒有基礎理論的支撐,AI創新終將受制於他國框架,難以形成自主科技文化。
從模仿到創新,台灣的科研體系亟需重新設計。圖靈測試的精神在於創造能思考的機器,而非僅讓機器模仿人類。台灣的科研體制若仍停留在追隨應用與國際趨勢的階段,將難以在下一波意識AI浪潮中突圍。未來十年,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應將基礎科學研究列為AI戰略核心,建立AI認知科學研究中心,結合腦科學、語言學與哲學。推動跨領域博士後研究計畫,鼓勵年輕學者探索AI倫理、機器感知與智能架構。建構開放科研資料信任平台,讓科研成果能與國際開源社群對接。強化與歐盟Horizon Europe計畫與美國NSF基金等機制的接軌,讓台灣科研鏈結全球。
進入意識時代,科學倫理與治理也面臨新挑戰。當AI能欺騙人類感知,意識與感知權的問題不再是哲學假設,而是治理現實。歐美學界已提出AI福祉倫理,要求在實驗階段即納入AI行為準則。台灣的AI倫理白皮書修訂雖已啟動,但執行層面仍停留在指導階段。未來應將倫理審查納入研究補助機制,並設立跨部會AI倫理審議委員會,確保科技創新與人文價值並進,讓台灣的AI發展更具信任與深度。
從AI的突破回望人類理性與創造力,科學主權的建立成為台灣的長遠課題。圖靈測試通過的那一刻,是對人類知識積累的致敬。AI的成就源自數十年基礎理論的累積。台灣若要在未來科技秩序中擁有話語權,必須從科技應用國轉型為知識創新國。這需要提高基礎研究經費比重,讓年輕科學家能專注探索未知。鼓勵哲學、語言、藝術與AI交會研究,培養多元思考的科研人才。以主權AI為核心,發展自主模型與資料治理標準,確保國家科技安全與科研自主。
未來七十五年,AI與人類的關係將不再是工具與使用者,而是共生與共學。圖靈的問題「機器能思考嗎」已轉化為更深的命題「我們能否繼續理解思考的本質」。對台灣而言,答案不只在實驗室,更在教育、政策與文化的每一個轉折點。唯有重視基礎研究,建立自主的科學文化,台灣才能在下一個AI時代中,以創新的姿態與世界對話。
楊聰榮(台中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兼任教師,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