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週藝人逃兵事件再度延燒,引發社會熱烈討論。許多男性在網路上以「浪費青春」「軍中無意義」為由逃避服役;諷刺的是,一些同志族群——即使曾因性傾向在軍中遭受歧視——卻仍選擇履行義務,甚至主動報到。這樣的反差,實在不敢苟同。

 

服兵役是我國男性的公民義務。然而,從社群媒體上的言論可以看到,不少自稱「正常男性」的人把當兵視為羞辱,甚至炫耀自己「成功閃兵」。這種以逃避為榮的風氣,不僅削弱國防,更暴露出一種「特權式男性自我中心」的文化心態。相較之下,一些男同志明知體制中仍存在歧視,卻仍選擇負起責任,展現出更成熟、有擔當的公民意識。

 

也許有人會說:「軍中制度落後,逃避是自保。」但真正的改革,不該建立在逃避之上。若連最基本的義務都無法履行,又憑什麼要求制度替我們改變?勇於面對問題、堅守責任,才是改變社會的起點。

 

政府應正視逃兵風氣,推動軍中文化與性別平權教育,讓每位服役者都能在平等、安全的環境中完成義務。同時,社會也該停止為逃兵辯護——責任不是笑話,逃避不是聰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