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於1022日表示,臺中市動物保護防疫處於21日上午送檢梧棲區一處養豬場死亡豬隻檢體,經檢驗後確認非洲豬瘟病毒呈現核酸陽性反應。這幾年來,臺灣在非洲豬瘟防疫方面投入了大量心力,並在2025年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WOAH)認定為非洲豬瘟非疫國,成為亞洲唯一「傳統豬瘟、口蹄疫、非洲豬瘟」三大豬病非疫區國家,成就可謂得來不易。

非洲豬瘟是一種致死率極高的病毒性疾病,雖然不會感染人類但會對養豬產業造成衝擊。由於目前還沒有疫苗,因此一旦發現確診案例,撲殺感染豬隻仍是唯一的防治手段,這對養豬業者而言無疑是沉重打擊。

臺灣在1997年爆發口蹄疫疫情,重創當時國內畜牧業,政府統計經濟損失高達1700億元,更喪失豬肉外銷市場。此次臺中再度傳出確診個案,也提醒我們病毒輸入的風險依然存在,防疫絕不能掉以輕心。政府除了要防止疫情擴散,也應該建立完善的補償與復養機制,以減輕農民損失和避免因為害怕通報而延誤防疫時機。

目前農業部與地方防疫單位已預防性撲殺195頭豬、掩埋屍體、清潔消毒廠區,並公告全國豬隻禁運禁宰5天(會視後續狀況延長)、全面禁止使用廚餘養豬以及禁止全國各肉品市場門禁及場內與運輸車清消作業。若疫情持續擴大,豬肉供應勢必受影響,價格上漲的壓力最終仍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非洲豬瘟不只是農業問題更攸關整體社會的經濟穩定與食品安全。從滷肉飯到香腸,豬肉早已是臺灣飲食文化的重要一環,防疫的成敗不僅僅影響產業生計,也牽動著民生物價與國家形象。

呼籲臺中市政府與農業部能進一步加強豬隻監測、保持資訊透明與跨縣市協調工作,並持續加強民眾防疫教育。防疫不是一時的危機應變,而是長期的公共責任,只有政府與民間共同努力,才能確保臺灣養豬產業永續發展。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