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拋出役檢新制,傳出BMI未滿45原則上都須服役,並稱是為抑制「閃兵」與不當免役。把複雜的兵源、健康與安全議題簡化成單一數字,且與常備役是否受影響說法反覆,既造成社會誤解,也可能把高風險族群推進高強度環境,實在不敢苟同。

第一,BMI只是粗糙篩檢,無法辨識脂肪與肌肉、看不出心肺耐力與代謝風險。把免役門檻抬到極高,等於默許熱傷害、心血管意外與運動傷害在部隊裡發生;一旦出事,代價是役男與其家庭、醫療體系與部隊戰備共同承擔。以健康換兵源,不是負責任的治理。

第二,「閃兵」人數偏高,未必源自體位濫用,更多可能是軍中待遇與環境長期不佳。營舍陳舊、伙食平庸、訓練安全缺乏透明與科學化、申訴與醫療心理支持不足,役男自然用腳投票。若制度對新世代毫無吸引力,再嚴的數字也留不住人。政府應先檢討自身管理與投資:合理津貼與保險、可量化的休假與學習權益、公開事故統計與改善時程、驗收可被社會監督。

第三,若真要改革,請改走證據與功能路線:導入「功能性體能+臨床風險」多指標評估;建立第三方醫療複審與資料勾稽,但同時保障個資與救濟;訓練採分級分流,讓不同體位在安全前提下服不同職務,而非一刀切的BMI門檻。

我呼籲內政部與國防部暫緩修法,先公開影響評估與成本效益,召開公聽會納入醫界、官兵與家屬聲音;先把待遇環境做好,再談體位標準。如此,才是正本清源的徵兵改革。

文/嚴冠博(學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