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鏡週刊》報導屬實,黃國昌及其辦公室涉嫌「捏造對話截圖」、「移花接木」、「誤導媒體」,那已不只是政治爭議,而是誠信的崩壞。對一位政治人物而言,誠信不只是個人品德問題,更是民主制度得以運作的關鍵之鑰。

民主政治容許政策競爭與批判,但無法容忍造假。因為政治的核心是公共信任,也就是讓人民相信制度、相信監督者說真話、相信揭弊是為公義而非權謀。一旦揭弊者自己以假對抗真,以造假製造輿論,那不只是謊言,更是對整個民主體系的背叛。

黃國昌長期自詡為「正義的守門人」,以揭弊與反黑箱為名參政。但若他親手踐踏了事實真相,那他踐踏的並非某個媒體或政敵,而是公民社會的信任基礎。當監督者失去誠信,民主社會最終也會陷入真假難辨的泥沼。

值得提醒的是,這種「假監督」現象會讓整個社會的資訊生態受損。社會公眾將對一切監督行動產生懷疑,讓真正的揭弊者被污名、讓真相被掩蓋。民主的危機往往不是來自外部打壓,而是內部信任的瓦解。

辭職,不是政治懲罰,而是民主制度自我修復的必要行動。當一位政治人物被揭疑造假,唯一能維護民主尊嚴的做法,就是主動退出公職,讓調查與真相得以在無政治干擾下進行。這不只是道德責任,更是對民主制度最低限的尊重。

台灣社會歷經漫長歲月才建立今日的言論自由與公民監督體制。若我們容許政治人物以正義之名包裝錯假謊言,那麼被玷污的將不只是個人聲譽,而是整個民主的信譽。

辭職,是黃國昌對民主最後的尊重。也是社會對真相仍有期待、對誠信仍有底線的必然宣示。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