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數位經濟的主導權之爭,再次因歐盟撤回數位稅計畫而浮上檯面。歐盟宣布不再推動對美國科技巨頭課徵數位稅,這場歷時多年的國際稅務與貿易角力暫時告一段落,也讓川普政府的強硬貿易手段贏得階段性勝利。對蘋果、Google、Meta 等企業而言,這是一次喘息機會,但對歐盟而言,這不過是戰略調整的過程,數位主權的對抗才正要展開。

歐盟原先推動數位稅的目的,是為了填補數位經濟下的稅收落差。傳統稅制以實體營業據點為基礎,使得跨國科技公司能在歐洲創造龐大收益卻僅繳納極低稅款。歐盟設想針對全球營收超過7.5億歐元且在歐洲境內數位收入逾1,000萬歐元的企業課徵1%至5%稅率,預估每年能增加375億歐元的收入。這項計畫原被視為重塑稅制公平的重要一步,卻從一開始就遭遇美國強烈反彈。

川普政府將數位稅視為對美國企業的歧視性措施,並威脅動用關稅反制。當前歐美貿易談判進入敏感階段,美方已對歐洲多項產品課徵10%關稅,並預告將於8月提高至30%甚至50%。加拿大為換取貿易談判契機,已率先撤銷其數位稅案,為歐盟提供現實參照。歐盟內部在經濟壓力與成員分歧下,最終決定暫時退讓,把數位稅從2028至2035年的預算藍圖中刪除,以維持短期貿易穩定。

對蘋果而言,這是一次重大的政策勝利。該公司長期與歐盟稅務機構爭鋒,2016年被要求向愛爾蘭補繳130億歐元稅款,雖在2020年獲法院撤銷裁決,卻始終被視為歐盟監管的焦點。如今數位稅撤回,使蘋果得以減輕負擔,穩固其在歐洲的成本優勢。不過,歐盟的監管手段已轉向制度化,透過《數位市場法》(DMA)與《數位服務法》(DSA)建立普世規範。2024年4月,歐盟以違反市場公平為由,對蘋果開罰5億歐元,指其限制開發者引導用戶使用其他支付方式。蘋果隨即提起上訴,指控執委會干預過度。

歐盟的退讓並不意味其放棄數位主權,而是顯示其在統一稅制上的制度困境。成員國對稅收主權各有堅持,難以形成一致立場。外部面臨美國壓力,內部又陷入碎片化,歐盟選擇暫時收手,但仍可能透過擴大增值稅範圍、加強平台責任或推動 OECD 全球課稅協議等方式,間接追求稅收公平。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亦指出,未來將尋求與非美系夥伴合作,如加深與 CPTPP 成員的經濟連結,以分散對美依賴。

回顧這場歷程,從2018年提出草案到2025年取消規劃,數位稅成為全球化與主權衝突的縮影。OECD 的雙支柱方案試圖建立國際共識,美國卻在部分議題上退場,使歐盟陷入兩難。川普政府再次利用關稅與貿易談判作為外交槓桿,迫使歐盟讓步,展現「稅制外交」的新樣貌,也鞏固了美國科技企業的全球優勢。

歐盟雖暫時退一步,但並未退出戰局。數位稅只是監管戰略的一環,DMA、反壟斷與平台透明化政策才是下一階段主戰場。蘋果與美國科技公司贏得短期勝利,卻無法擺脫歐洲對市場壟斷與資料治理的長期關注。這場博弈的真正啟示在於,數位經濟的全球規則仍待重建。當科技跨越國界,主權與公平將決定未來數位秩序的方向,歐盟的退讓只是一個逗點,不是一個句點。

楊聰榮(台中科技大學會計資訊系兼任教師,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