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花蓮馬太鞍溪上游的堰塞湖在短短半小時內潰堤,傾瀉超過一千五百萬噸泥水,洪流沖毀橋梁、掩沒道路,下游村落頓成孤島,交通中斷、居民受困。表面上,這是典型的天災,但仔細檢視,卻隱藏著人為與體制的多重問題與警訊。

首先,從科學角度看,馬太鞍溪事件並非全然「不可預測」。該流域本屬脆弱地質帶,坡度陡峭、岩層破碎,早在歷次颱風豪雨中便有零星崩塌紀錄。專家學者曾提醒地方政府,堰塞湖、河道改道的風險極高。然而,災防體系長期習慣將警戒簡化為「土石流紅黃線」與「是否撤離」,忽略了複雜災害的連鎖效應。結果,災害一旦發生,政府只能被動處置,缺乏即時應變能力。

其次,地方政治的反應模式同樣值得深思。災前,縣市政府往往強調「地方自理」,對中央的專業建議不願積極對接,甚至將監測、預警資源視為「干預」。災後,卻又立刻高調要求中央支援、加碼補助,並以視察、重建藍圖作為表演舞台。這種「災前裝傻、災後裝忙」的治理文化,不僅削弱了專業防災的效能,也讓居民失去對政府的信任感。

    再者,台灣整體災防體制仍偏重事後工程。每逢災後,總能迅速編列鉅額經費興建堤防、護岸或重鋪道路,卻鮮少投資在事前的監測系統、跨部門演練,或社區層級的防災教育。這正是「重建比預防容易獲得政治掌聲」的體制性扭曲。

國際經驗提供了明顯對照。日本在新潟與熊本堰塞湖事件後,建立跨部會「災害應變中心」,結合地質、氣象、水利等單位的專業,並透過衛星、無人機及即時通報系統,快速研判潰堤風險。更重要的是,他們讓居民成為防災的主角,定期舉行避難演練,讓社區熟悉撤離動線與緊急應變。相比之下,台灣的災防制度過度依賴政府自上而下的指令,社區居民多半是被動接受,而非積極參與。

科學研究指出,堰塞湖的性質極不穩定,其潰堤往往在數小時或數日內發生,造成下游毀滅性洪流。這意味著防災不能只靠「災後動員」,而必須建立「事前預警+事中演練+社區自主」的完整環節。簡單來說,硬體工程固然重要,但軟性的治理更是關鍵:資訊透明、警報即時、避難教育與社會動員,才是真正能挽救生命的關鍵之鑰。

    花蓮馬太鞍溪事件也提醒我們一個根本問題:台灣處於板塊交會帶,山川陡峭脆弱,加上氣候變遷加劇,極端降雨頻率已大幅提升。災害不再是「是否會發生」的問題,而是「何時」以及「如何減輕損害」的問題。如果我們仍把這類的災害視為偶發意外,僅以臨時補救應付,而不進行制度性改革,那麼下一場災難仍將重演同樣的悲劇。

這場堰塞湖災害不只是花蓮的地方問題,而是全台的縮影。它突顯了科學、政治與體制的三重警訊:

一、科學資訊雖存在,但若無制度化應用,就形同虛設。

二、政治人物若只計算選舉得失,防災將淪為秀場。

三、災防若缺乏社區參與,人民將永遠處於被動。

因此,唯有透過制度改革,將防災視為日常治理的一部分,才可能在未來真正減輕災害的代價。馬太鞍溪提醒我們的是,「災難或許不可避免,但悲劇可以避免」。關鍵在於,我們是否願意從這次事件學習,將災害轉化為制度進步的契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