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警政署公布的上半年治安滿意度調查,再度呈現一個令人玩味的現象,民眾對自家社區治安的滿意度高達九成,對所在縣市也維持八成以上,但一問到「全國治安」,滿意度立刻腰斬,只剩五成一。換句話說,大家都覺得「家門口安全」,卻同時認定「台灣整體不安全」。

這樣的矛盾結果,正是當代社會安全感的寫照,我們生活在全球公認的安全國度,卻懷抱持續的焦慮。根據Numbeo網站2025年全球治安排名,台灣位居第4名,遠超多數先進國家;但在日復一日的新聞與社群推播中,詐騙案、隨機攻擊與社會暴力事件輪番登場,「治安惡化」彷彿成了全民共識。於是,我們享有全球稱羨的安全環境,卻被一種不確定的恐懼包圍。

治安觀感:媒體放大、情緒投射

民眾對「全國治安」的不安,往往並非出自親身經驗,而是透過媒體與社群放大的印象。幾起重大刑案、一宗社會悲劇,足以在公眾記憶中留下長久陰影。去年治安滿意度跌至谷底,並非街頭罪案橫行,而是前一年連續發生多起震撼社會的命案。即使警方迅速偵破、犯罪率實際下降,民眾的「不安」仍如陰影揮之不去。

這正是所謂的「印象型治安」,人們並非根據事實,而是依據感覺評價社會安全。媒體的即時推播、社群的情緒共鳴,使零星事件被放大成「整體崩壞」的象徵。於是,安全數據再漂亮,也抵不過一則聳動標題;警方再努力,也敵不過一夜之間的輿論風暴。

更深層的問題在於,治安滿意度已不只是犯罪統計的反映,而是對政府整體治理信任的投射。當人民對物價上漲、司法寬縱、政治對立乃至政策無感產生積怨時,「治安不好」往往成為最方便、也最直接的情緒出口。畢竟,「治安」兩字簡單明瞭、可罵可憂,足以承載所有制度失靈的焦慮。

換言之,民眾口中的「治安惡化」,有時並非犯罪真的變多,而是信任變少。這不是警政署的數字能補上的缺口,而是整體體制必須重新面對的信任危機。

打詐成效:「破案了,但錢拿不回來」

警政署強調打詐成果顯著:假投資詐騙案件數與財損金額比去年高峰下降五成,刑事局執行的「淨話專案」也讓假檢警詐騙減少三至四成。數字漂亮,簡報好看,成效似乎可圈可點。

但問題在於,民眾依然不滿意。原因其實再簡單不過—被騙的錢,拿不回來。

跨境詐騙金流轉瞬即逝,而我國的司法互助與金流凍結機制效率有限。受害者報案後,聽到的往往是「案件已破」、「嫌犯已逮」,卻很少等到「錢已追回」。對一般民眾而言,沒有拿回損失,就等於沒有正義。

於是,「打詐」在人民眼中成了一個黑洞,政府很努力、警察很辛苦、簡報很完整,但現實卻沒有改變。宣傳影片再多、數據曲線再漂亮,都無法取代那句最真實的心聲:「錢還是沒回來啊。」

當政府把治安滿意度寄望在破案統計,而忽略受害者的心理復原與財務保障,安全感就成了一種空洞的口號。它存在於記者會、存在於報告書,卻不存在於人心。治安的核心不是破案率,而是人民能否相信這個國家「會幫他討回公道」。若這份信任不在,再多的成果數字,也只是數字而已。

治安非警政署一家的責任

然而,更值得省思的是,我們似乎已習慣把「治安」等同於「警察工作」。治安不好,先怪警察;滿意度下滑,就要警察背鍋。但「治安」(Public Security)在字面上所指的,是廣義的公共安全事務,涉及犯罪防治、司法公正、人民守法意識、教育體制與媒體生態。

警察當然是維護治安的重要力量,但若法院判決輕縱、詐騙金流缺乏金融監理、學校忽略法治教育、媒體渲染暴力新聞,那麼僅靠警察的努力,終究是孤軍作戰。要求警察為治安觀感全面負責,

要求警察為整體治安觀感全面負責,就像要求醫師必須治好一個整天吸菸、暴飲暴食卻拒絕檢查的病人一樣,既不合理,也不公允。警察能止痛、能救急,卻無法改變社會的「病因」。

真正讓治安惡化的,往往不是警力不足,而是制度的免疫系統失衡:司法輕縱削弱了威嚇力,金融監理鬆散讓詐騙金流橫行,教育忽視法治觀念,媒體則以恐懼換取流量。當這些環節長期失調,社會的「病情」自然反覆發作。

然而,我們卻一再把所有問題推給第一線的警察,彷彿只要他們多巡邏、多取締,社會就會痊癒。結果,警察疲於奔命,社會卻依舊焦慮。若政府不正視整體治理的結構性缺陷,而只讓警政單位承擔全部壓力,那麼「治安」終將成為一場永無止境的治標之戰,看似穩定,卻在體制深處慢性發炎。

治安觀感,其實是信任問題

台灣警察的努力,民眾其實看得到:九成民眾滿意警察服務、八成七肯定其執勤態度。然而,治安的信任並非來自一次巡邏或一次破案,而是整個治理系統的連動。當司法判決缺乏公信力、行政協作顯得遲緩、跨部會防詐仍在「開會階段」,民眾自然難以相信體制能真正保護他們。

因此,若政府真要改善「全國治安觀感」,恐怕不能再停留在警政單位強化勤務的層次,而必須從制度信任著手—包括司法效能、媒體自律、法治教育與跨部會合作。治安不是警察的「工作成績」,而是政府整體治理的「信任指數」。

治安是公共事務,不是替罪議題

台灣的治安客觀上表現優異,但民眾主觀上卻感到不安,這是治理信任赤字的警訊。當輿論一再要求警察為治安滿意度負責,卻忽略了教育、司法、金融與媒體各自的責任,我們其實是在把「治安」變成一場政治表演!

文:范振家/管理學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