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災難牽動人心之際,另一場「經濟堰塞湖」也在台灣上游不斷的蓄壓。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近日接受《NewsNation》專訪時表明:台灣若要美國的軍事保護,就必須協助美國在2028年前達到晶片自給,至少要把目前台灣掌握95%的產能,分出一半移往美國。他更直言,矽盾放在台灣沒用,要拿在美國手上才有用。這段訪談,比起訪問,更像是一場公開宣布。
盧特尼克的談話,有以下三個重點。
- 他徹底翻轉矽盾論述。過去台灣被認為因晶片而獲得戰略保護,如今卻被視為風險來源,美國擔心一旦戰爭爆發,無法及時取得晶片。
- 美國要求的是市占率對半,從九成五壟斷降到五五分配。美國仍將依賴台灣另一半產能,但至少能避免完全受制於人。
- 他以商人自居,強調沒有生意人會做虧本生意,顯示這不是權宜之計,而是長期戰略。
對美國而言,這樣的主張合情合理,因為符合降低依賴、強化安全的國家利益。但對台灣而言,卻是一場結構性翻轉的挑戰:我們既要守住核心技術,又必須面對產能外移的現實。如果沒有配套談判,恐怕只是被動犧牲。
因此,台灣至少應該堅持三個原則:
- 核心技術必須留在台灣,不能在談判中拱手交出。
- 赴美設廠要能爭取合理的租稅協定與分潤機制,避免淪為單純的供應鏈移植。
- 必須同步布局新能源、AI與再生製造等新領域,避免過度依賴單一產業。
「經濟堰塞湖」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長期壓力積累的結果。六個月前,相關警訊其實就已經出現,如今只是被公開化。值得提醒的是,政府是否早有準備,能解決危機、能規劃疏散?還是要等到壓力潰堤,才被迫承受代價?
我們必須體認這不只是產業議題,更是國家安全與生存議題。矽盾若淪為鎖鏈,台灣將同時失去戰略縱深與經濟主導權。唯有主動規劃談判籌碼,堅持核心利益,並將矽盾轉化為技術盾、創新盾,台灣才能避免被迫邊緣化。
台灣社會長期習慣以天然災害比喻政治經濟風險。近日的花蓮有堰塞湖災害的發生,經濟上則是供應鏈外移的堰塞湖。我們是否能在洪流潰決前,做好預警、疏散與治理,將是台灣政府、企業乃至全體國民的共同考驗。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