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已成為全球企業的關鍵指標。從跨國資金流向到供應鏈要求,ESG已不只是形象工程,而是關乎企業競爭力與產業存亡的硬道理。在這樣的國際趨勢下,中油與台電這兩家國營企業的表現,尤其受到矚目。因為它們肩負台灣能源供應與產業基礎,其環境治理表現,不僅影響社會信任,更直接關乎台灣在國際舞台的地位。

然而,檢視現況,卻是看到「口號下的ESG」困境。表面上,中油與台電每年都會發表永續報告,列出減碳、再生能源、社會責任等面向的努力,似乎也都能與國際趨勢接軌。但實際上,許多作為卻是流於形式,很顯然與核心挑戰有所脫節。

首先是「資源錯置」。中油投入不少資金在社區回饋與再生能源示範專案,但真正關鍵的老舊管線更新、污染治理與碳排管理,卻是進度緩慢。台電則熱衷於展示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卻忽視電網韌性與實質減碳,導致火力發電依舊主導供電結構。這些現象顯示ESG並未能內化為企業經營的核心,而只是「加分題」。

其次是「治理困境」。中油與台電兼具政策工具與企業角色,一方面必須配合政府政策,另一方面又須回應市場壓力。這樣的雙重身分讓它們常陷入兩面不討好的狀況,國內被批評轉型太慢,在國際又被質疑永續承諾不足。

第三則是「國際挑戰」。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即將上路,中油的石化產品與台電供應的高碳電力,若缺乏可信賴的碳管理,將削弱台灣出口產業的競爭力。這已不是單純的企業責任,而是國家層次的經濟風險。

因此,若要真正擺脫「口號下的ESG」,中油與台電必須從三個方向著手:

一、將ESG核心化,把污染治理、減碳排與能源韌性納入長期投資策略。

二、提高透明度,公開具體數據,讓社會能以事實檢驗治理成效。

三、將風險轉化為機會,把綠色金融、碳中和、能源管理等新市場視為競爭優勢。

值得提醒的是,專業建議若只停留在報告裡,恐怕也會淪為另一種口號。中油與台電早已習慣用「漂綠」的方式粉飾太平。中油高喊永續,卻無法解決石化產業的結構性污染與碳排放,更對老舊管線潛藏的環境風險避而不談。它投資再生能源,卻把贊助地方活動、植樹造林當成止痛藥。這不是轉型,而是延緩改革的藉口。台電則把再生能源的裝置容量當成政績,卻沒有勇氣面對燃煤燃氣依賴的現實。當空氣污染與碳排放持續侵蝕健康,當電網脆弱無法承受再生能源波動時,所謂的「能源轉型」究竟是真轉型,還是另一種口號治國?

更令人憂心的是,當國際市場要求透明數據、可驗證的減碳實績時,這些「紙上永續」終將原形畢露。屆時,中油與台電不只會失去社會信任,更可能讓台灣產業在國際碳競爭中付出沉重代價。換言之,ESG的真義,不是用華麗詞藻包裝報告,而是用具體行動定義未來。中油與台電若繼續停留在口號遊戲,最終輸掉的不只是國營事業的信譽,更是台灣在國際舞台的未來。

綜言之,唯有讓ESG融入企業經營的核心,並以公開透明、可驗證的數據接受社會與市場檢驗,中油與台電才能真正成為台灣能源轉型的推手,而不是拖累國家前進的包袱。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