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正式啟動「對等關稅」政策,針對全球主要貿易夥伴全面調升關稅,對高度依賴對美出口的台灣構成重大挑戰。儘管在美台半導體及部分高科技產品尚在談判之中,但此舉仍如警鐘般提醒台灣長期以來的貿易結構風險,過度集中、過度依賴單一市場。面對這場地緣經貿突變,台灣不僅展開短期危機處置,更啟動中長期的經濟安全重建,藉此轉危機為轉機、重新定位全球角色。
在短期應對上,台灣展現出高度的談判靈活性與政策反應速度。政府迅速啟動外交協商,積極向美方陳述台灣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戰略價值,並提出實質讓步方案,如增加美國商品採購與投資承諾,換取半導體、ICT等核心產業的關稅減免。同時政府也推出緊急支援措施,為遭受出口成本壓力的企業提供短期紓困與融資支持,協助企業與國際客戶協調契約與價格調整,穩住產線與就業。
中期發展策略則聚焦於供應鏈與市場的雙重重構。一方面,政府與企業合力推動生產基地多元化,從台積電在美日德的落地設廠,到中小企業在東南亞與印度的布局加速,皆旨在降低地緣風險與關稅衝擊。另一方面,台灣亦積極尋求區域與雙邊貿易合作的深化,強化與東協、韓國、日本等鄰近經濟體的實質連結,同時持續推動加入區域合作組織、提升與美歐在關鍵技術協議上的合作層級。數位與綠色轉型也在此階段加速推進,企業將智慧製造與ESG標準納入生產流程,不僅提升競爭力,也有助於取得更多國際認證與市場通行證。
從長遠來看,台灣的因應策略已升級為國家級科技與戰略安全工程。面對中美科技戰與全球供應鏈重整的新局,台灣加速推動「科技自主」,以半導體、AI、電動車與先進通訊為核心,加大研發與人才培育投入,透過「2030科技藍圖」塑造台灣作為全球高科技樞紐的不可替代地位。同時台灣也深化與美、日、歐盟等民主盟友的「矽盾同盟」戰略,參與晶片四方聯盟、強化國際技術分工與標準協調,建構一個橫跨經濟、科技與安全的夥伴網絡。
更關鍵的是,台灣正逐步建構一套制度化的經濟安全網,從知識產權保障、產學研合作,到建立半導體學校與人才全球交流體系,這些舉措不僅提升產業自主性,更打造出一個能應對未來風險、具備政策韌性的「矽島堡壘」。
川普「對等關稅」所引爆的不僅是一場短期貿易衝擊,更是對台灣長期經貿戰略的深刻檢驗。而台灣的回應,也展現出一個中等規模經濟體如何在全球動盪中運用談判智慧、產業轉型與聯盟戰略,將危機轉化為重塑國家競爭力的契機。這不只是關於關稅的故事,更是一場台灣自主命運的實戰演練。
楊聰榮(新東向產業聯盟理事/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