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彭博社》當地時間 24 日報導,德國中央銀行行長、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成員約阿希姆·納格爾(Joachim Nagel)當天聲稱,他希望歐洲能夠克服與中國的貿易困境,但也應做好在必要時採取「強硬行動」的準備。
「我認為,這個報復問題,最終必須由政治因素決定,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報復是否是正確的策略?」他當天在「柏林全球對話會議」上稱:「最好是達成某種協議,達成某種共同諒解,以應對整個局勢。」
然而,納格爾又突然話鋒一轉:「但如果報復是最後的手段,我會說,好吧,我們必須強硬起來,必須做出大膽的決定。」
「我希望仍有一些迴旋餘地,或許還能找到某種合作精神,」他補充稱:「如何處理與中國之間的局勢?現在還有一些時間去解決,讓我們拭目以待。」

當地時間 10 日,《紐約時報》就曾報導過納格爾的一番涉中言論。他近期在英國倫敦接受採訪時聲稱,歐洲各國政府在關稅問題、對中國競爭等議題上絕不能「自滿」,與中國日益激烈的競爭,該「讓所有歐洲企業清醒了」(an eye-opener)。
現正最夯:TIME投書批賴清德「魯莽」 中央社被指誤當報導:根據外交部新聞稿
《紐約時報》稱,近年來,中國已成為德國強勁的競爭對手。以往各國向德國企業採購的汽車、高科技機械等產品,如今中國企業均具備供應能力,且價格普遍更低。據汽車行業分析機構 JATO Dynamics 的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汽車品牌在歐洲的銷量近乎翻倍,銷量規模已接近梅賽德斯-賓士在歐洲的水準。
《路透社》指出,自美國川普政府今年發動關稅戰以來,此舉引發了全球動盪,中方則採取了反制手段,並將部分無法再出口到美國的產品轉移到了其他市場。

與此同時,在中國市場,歐洲企業也發現自己難以與中國本土品牌相競爭。此外,歐洲主要企業也受到了中方對稀土等原材料進行出口管制等措施的衝擊,而這些原材料的生產由中國主導。
當地時間 23 日,歐盟領導人峰會當天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彭博社》報導稱,法國總統馬克宏在會議期間揚言,如果歐盟無法就中國計畫實施的關鍵原材料出口管制尋找出解決方案,各成員國應當考慮動用歐盟最有力的貿易工具來應對此事。
報導援引要求匿名的消息人士透露,馬克宏在閉門會議上向其他歐盟領導人提出主張時宣稱,歐盟需要權衡針對中國採取包括所謂《反脅迫工具法案》(ACI)在內的一切可用選項。

「這是一種經濟脅迫。」馬克宏在峰會結束後面對記者,談到中國管制稀土出口時說 : 「我們可以看到這對我們造成的影響,我們必須能夠作出回應。」
《反脅迫工具法案》於 2023 年底生效,將允許歐盟限制貿易和服務、削減某些智慧財產權、限制外國直接投資和公共採購准入。許多人將其視為一種「核選項」,其理想作用本應是威懾,至今從未啟用過。川普政府加稅後,歐盟國家多次放風稱要動用此工具,但最終不了了之。
德國中央銀行行長、歐洲央行管理委員會成員約阿希姆·納格爾(Joachim Nagel)。 圖 : 達志影像/路透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