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媒體報導,截至2025年8月底已有188名台灣人在赴中國大陸後失聯、遭留置盤查或被限制人身自由,僅一個月內又新增多起案例。很顯然,這不是單一偶發事件,而是必須嚴肅看待的結構性風險。
這些案例並非是單純刑事犯罪,更反映在兩岸緊張情勢下,中國不斷透過法律與行政手段對台人施壓。根據陸委會資料,119人疑似遭關押,突顯中國司法對人權保障的欠缺。中國司法常以「維護國安」為由,管制範圍卻被無限擴張,任何政治表態、參與交流,甚至因交友或臉孔相似,都可能成為被調查的對象。這種隨機性與不確定性,讓赴陸旅行的風險遠高於一般國際旅行。
更令人擔憂的是,部分台灣旅客在海關遭錯誤拘留,最後證實「抓錯人」。這種「先懷疑、再釐清」的邏輯,不僅是行政疏失,更暴露中國司法體系缺乏透明與制衡。對台灣民眾而言,即使無涉敏感活動,仍可能無端被捲入調查,心理壓力不可謂不大。
陸委會指出,不少人因「高薪、低門檻」的工作邀約赴陸,最後捲入詐騙、淪為犯罪集團工具或成為被利用的受害者。這顯示台灣社會對風險教育不足,也暴露出薪資停滯下,民眾更容易迫於經濟壓力而降低該有的警戒心。因此,政府部門與媒體界更是有責任加強必要的宣導,讓社會公眾能正視背後的結構性問題,避免更多台灣人落入無底陷阱。
目前,陸委會僅是呼籲「避免非必要前往」以及推動「赴陸港澳登錄」來降低赴陸風險,但這顯然遠遠不足。因為這些遭遇不是單純個人選擇的後果,而是結構性風險。真正的挑戰是,當中國將法律手段與政治工具相結合時,單純依賴當前兩岸官方的溝通管道進行處理,往往成效有限。換言之,若缺乏制度性保障與國際聲援,類似案例恐怕只會持續累積。
因此,台灣更應積極推動以下具體的外交策略與人權保障工作:
一、設立救援基金,協助家屬處理跨境法律程序。
二、建立國際合作機制,與日韓、歐美等民主國家共同監督。
三、分級風險警示,針對特定地區或身份別提出差異化限制。
綜言之,這則報導讓我們再度認清「赴陸不再只是旅行,而是危險押注」。188起案件是一個警訊:它提醒我們,兩岸之間已不再是單純的經貿往來或文化交流,而是一種深受政治結構與權力不對等影響的互動,更是台灣民主能否抵禦威權滲透的試金石。
最後,要強調的是,「赴陸風險」並非抽象概念,而是可能切身發生的現實危機。政府必須提供更具體作為與支持措施,保障國人能安全往返,不致淪為地緣政治下的犧牲品。這是台灣社會共同的課題:若我們無法保障人民自由,就等於坐視威權滲透。唯有正視風險、強化保護,民主社會才能真正守護自己人民的安全。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