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內政部警政署統計,2025年上半年涉入詐欺的外籍人士達2,054人,已超越去年全年1,862人的紀錄,佔各類詐欺案件比例達37.77%,成長幅度驚人。另據媒體報導,以彰化縣為例,今年1至5月查獲外籍車手高達107人,相較去年同期僅2人,暴增逾50倍,其中越南籍就有65人。外籍人士已逐漸成為詐欺集團在提款環節的「消耗品」,這股新興趨勢不僅危害治安,更影響台灣國際形象。
外籍人士之所以成為詐團鎖定目標,原因有三。其一,經濟弱勢與資訊落差。許多移工與觀光客語言能力有限,對台灣法令陌生,難以辨識「高酬勞、快速賺錢」的詐騙話術。其二,詐團策略轉型。在本地車手查緝趨嚴後,詐團將外籍人士視為替罪羊,以降低風險。其三,跨境管制困難。外籍人士多以合法簽證入境,無犯罪跡象,警方與移民署難以及早辨識。
值得警惕的是,詐騙集團除招募外籍人士充當提款車手,更透過竊取個人資訊與人頭帳戶,進一步擴張犯罪工具。例如有越南移工透露,曾在健康檢查時遇到「免費SIM卡」攤位,僅需交出居留證影本即可申請。許多移工信以為真,數月後卻收到法院傳票,被控參與詐欺案件。這種「以優惠為名行詐騙之實」的陷阱,讓外籍人士在不知情下成為詐團共犯。
另一方面,銀行帳戶的販售與借用問題亦嚴重。新抵台移工往往無法立即開立帳戶,形成「互借帳戶」的習慣;詐團便利用此漏洞,以「代收代轉」之名騙取帳戶資料,或收購帳戶用於詐騙金流。許多移工因一時方便,或因不清楚法律後果,最終帳戶被用作犯罪工具,甚至遭檢方起訴。此現象已使「帳戶淪陷」成為外籍人士涉詐的另一個高風險源頭。
面對這些新態勢,目前現行防詐政策明顯不足。其一,防詐宣導以中文為主,欠缺越南語、印尼語、泰語等版本,外籍人士難以理解。其二,跨部會缺乏協作,移民署、警政署、勞動部與外交部各自為政,未能形成整合機制。其三,司法追訴侷限於基層車手,無法有效切斷上游詐團網絡。
政府必須從五大方向補破網:
第一,多語別防詐宣導。 機場、旅館、社群平台應設立越南語、印尼語等警示;勞動部應將防詐教育納入外籍勞工入境說明會。
第二,跨部會協作。 行政院宜設立外籍人士防詐小組,整合警政、移民、勞動、外交等部門,並與地方政府合作。
第三,國際合作。 與越南、馬來西亞等主要來源國共享黑名單,並透過國際刑警組織打擊跨境招募網絡。
第四,刑責與偵查強化。 可考慮對外籍車手採「強制出境與列管」制度,並透過認罪協商,引導供出上游。
第五,金融監管與科技防制。 金管會應推動異常交易即時預警,運用AI模型辨識短時間多筆提領,並即刻通報警方。
外籍車手與人頭帳戶問題,已使詐欺產業鏈更加多元化與隱蔽化。若僅依靠事後查緝,將難以有效遏止。唯有透過多語宣導、跨部會合作、國際協力與金融科技介入,建立全方位防護網,方能防止外籍人士在誤觸陷阱中成為詐團的「替罪羊」,同時守護台灣社會安全與國際信譽。
文:范振家/管理學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