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權利車」亂象已從交通問題惡化為治安隱憂。這些車子表面上合法,牌照、車籍、外觀都無可挑剔,實際卻在黑市流通,被當鋪、地下金主或黑幫多次轉手。檢警方常無奈指出,犯罪組織隨時手握十幾輛「斷點車」,出事後一把火燒掉,車籍早已脫產數手,責任難以追究。這樣的人車分離現象,不僅助長車籍管理亂象叢生,更動搖社會對司法與制度的信任。
問題癥結在於,我國車籍管理鬆散,買賣後可以長時間不過戶,保險公司也未必回報實際駕駛人。警方即便查到車主,也只是「掛名人」,真正使用者早已消失。這是制度上的黑洞,讓黑市操作有恃無恐。
國際經驗證明,這些問題並非不可解。英國明文要求車輛交易須在短期內完成過戶,否則原車主仍要負責;美國多州強制車籍與保險人同步,資料不符保險無效;日本透過車檢與駐車場證明,確保「人、車、地」一致。核心精神都是「責任鏈不可斷」。反觀台灣,交通部卻在這方面長年缺位,放任漏洞擴大。
改革刻不容緩。交通部必須承擔責任,提出完整對策:
第一,強制即時過戶,禁止借名。 車輛交易應在 7 至 14 日內完成過戶,否則原車主仍須負連帶責任。
第二,車籍、保險、駕駛人三方綁定。 保險公司必須回報實際駕駛人,若資料不符,保險視同無效。
第三,推動數位身分與科技監理。 數位駕照與車籍比對,警方可立即查核駕駛是否名符其實;高風險車輛應加裝電子標籤或定位。
第四,建立報廢透明機制。 拆解場與保險公司必須出具「報廢證明」,否則不得註銷車籍,避免黑市「假報廢、真流通」。
第五,成立跨部門平台。 交通部應統籌監理、警政、保險與金融,形成資訊共享與責任共擔。
「權利車」黑市之所以能夠橫行,不是因為警方不努力,而是主管機關缺乏決心。若交通部繼續視而不見,黑幫就會繼續操弄「斷點車」,讓社會治安被動挨打。制度漏洞不補,黑市就不會消失。
交通部必須正視這場制度危機,勇敢補起責任斷鏈,才能真正堵住黑市的繁殖土壤。否則,所謂的「法治國家」將只是空談,而民眾每天行走街頭,面對的仍是隨時可能被利用的黑市車輛與失靈的司法追溯。
文:范振家/管理學博士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