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一個關注產業發展的讀者,當我看到比亞迪在 2024 年超越特斯拉時,想到的不是「中國崛起」的驚嘆,而是背後潛藏的結構問題,當這股浪潮可能衝擊台灣市場時,我們是否已經做好準備?
中國電動車的狂飆,靠的並非單純的技術優勢,而是長期補貼與低價傾銷,這種模式雖能在短期內推高銷量,卻埋下「制度性泡沫」的隱憂:一旦補貼退場、國際市場設下關稅壁壘,還能否繼續站穩?太陽能板與鋼鐵的經驗早已顯示,中國往往先大舉擴張,最終陷入產能過剩與崩盤。
歐盟近期對中國電動車課以高額關稅,美國更早就採取設限,這些措施都反映出主要經濟體對「不公平競爭」的警惕;相比之下,若台灣在缺乏關稅或其他制度防線的情況下開放市場,本地車廠與零組件供應鏈將直接面臨中國低價傾銷的衝擊。這已經不只是能否買到便宜車的問題,而是攸關產業安全與政策選擇的關鍵。
比亞迪的崛起提醒台灣,產業政策不能只停留在「多一個消費選擇」的層次,而必須思考如何建立公平競爭的制度環境;表面上的低價或許能贏得一時掌聲,但真正需要守護的,是能維持產業穩健發展、讓社會長遠受益的制度基礎,若台灣忽視這一點,後果將不只是汽車產業,而是整體產業競爭力的動搖。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