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re are no secrets about the world of nature. There are secrets about the thoughts and intentions of men." -- Oppenheimer
大自然的世界裡沒有祕密,人的思想與意圖才有祕密。 -- 奧本海默
台灣下個月即將展開「重啟核三」公投案的公開辯論與公民投票。奧本海默這句話精確點出了應否發展核能的關鍵問題,核能作為一項純粹的物理科學技術,其本質是中立的;真正的爭議源自於人類的不同立場、價值選擇與管理方式。面對這個涉及多元層面、非黑白是非分明的重大議題,台灣社會在公投前,應當獲得充分、正確的資訊,以行使理性公民權。
國際趨勢:新興核能的正反論述
2025年2月5日,美國能源部長Chris Wright明確表示:「美國必須引領新一代核能技術的發展,提供充足且經濟實惠的電力,以應對全球持續增長的能源需求,並重振美國的產業競爭力。」此立場突顯出,美國政府將核能視為提振產業競爭力的國家戰略核心。國際智庫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Carnegie Endowment for International Peace)於2025年4月發表之《New Nuclear Responsibility》研究,深入分析全球核能復興的趨勢。該報告指出,隨著AI時代來臨,資料運算與高科技產業對電力的需求極高,使得新一代先進核能反應爐再次受到重視,認為新型核反應爐具備更高安全性與更低成本的電力供應。然而,報告也同時強調並提醒,核能發展的固有挑戰並未因技術進步而消失,關鍵挑戰仍包括法規限制、社會接受度低、缺乏核廢料處理方案、核擴散風險,以及民眾對新型反應爐選址的不安等,仍然是核能發展需面對的嚴峻挑戰。
與此同時,德國經濟學家Claudia Kemfert則強烈反對發展核能,認為依照目前科學技術,核能風險仍然極高,且核災難以投保,並可能阻礙再生能源的發展。主張電力應在「無核條件下」達成安全、低碳與經濟性,表示發展再生能源才是未來永續環境的核心方向。
福島經驗:超越經濟與技術的人文反思
核能爭議不僅僅是科學或經濟的選擇,更涉及深層的人文與社會影響。2011年日本福島核災是21世紀史上不容忽視的災難教訓。筆者曾在震災多年後前往福島擔任國際推廣志工,雖在自然美景中感受到重建氣息,但也親眼見證了當地居民持續承受著各種身心壓力,福島核能問題迄今仍餘波未平。
核災受難者所承受的苦痛,已超越自然災害或單一事故的範疇,更展現了深層次的問題。早稻田大學教授辻內琢也提出「構造暴力」概念,指出災後社會制度的不完善,導致長期性壓迫與排除。受災民眾未必遭受直接物理傷害,但長期被剝奪權利、排除在補償體系外,甚至被社會邊緣化。因此福島核災後的受難者面臨的不僅是單一災難後果,而是一場持續性的社會性崩解。
首先,賠償制度的不公平與分化,使原本同屬受害者的群體內部產生裂痕,形成「賠償格差」與「被害者階層化」現象。再者,災難結束不代表生活的回復,而是轉化為另一種政策性放棄,長期避難生活引發家庭破裂、高齡者照護困難與生計喪失等多重問題,年輕一代則面臨無法立足的未來、無力返鄉的困境。災後心理創傷未被妥善照顧,更加劇了無助感與孤立感。第三,來自外界的差別待遇與偏見,「福島歧視」導致商品滯銷、居民對外社交遭拒,不少人因此選擇隱瞞出身,陷入持續性的身分抹消與自我否定,因核災造成的地域歧視與精神創傷,共同構成長期性、多層次的身心壓迫,使受災難者難以重建個人與社會的連結。
面對核能,台灣人民如何選擇?
從福島核災的經驗,我們發現到能源政策必須要更全面性地審慎考量,儘管科技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卓毋庸議,但永續的能源政策更必須考量風險的因應策略,以及災害風險的應對與社會承擔機制。這不僅是金錢賠償,還需建立涵蓋心理照護、身份回復、社會參與的多層次支持體系,才能真正建構永續的健康環境與落實人性尊嚴。
新興的核能充滿創新動能,同時也面臨多元挑戰。在成為AI時代、淨零未來的安全穩定能源之前,台灣應審慎研議政策方案,於產業、社會、國際間高度信任、責任分工與人本關懷各環節都面面俱到,莫讓錯誤的經驗重蹈覆轍,以避免下一波無法承受的災難與失望。
(文/ 傅馨儀,現職律師&仲裁人,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經濟法博士後期課程)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