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劣質食材進入校園 食安成兒童健康隱憂

根據媒體與家長爆料,6月23日早上,華英小學家長攔截到學校食堂供應商運送來的大量發臭豬排骨與布滿紅斑的疑似瘟豬肉,同時也查獲腐爛蔬菜。更令人憤怒的是,這些劣質食材竟與提供給教職員的新鮮袋裝豬肉完全不同,顯示出明顯的差別對待。

令人不解的是,地方「聯合調查組」翌日公布檢測結果稱這些食材「揮發性鹽基氮」指標未超出國家標準,判定「合格」,完全忽視了外觀、氣味、來源等重要安全風險指標。這種片面依賴單一數據、罔顧實際感官與現場證據的做法,明顯是為了卸責而不是為了保障學生健康。

 

二、制度與監管失靈:國企壟斷、驗收形同虛設

此事件的供應商為當地國企「鯤鵬商運」,目前負責全縣20所學校的食材供應。家長指出,學校驗收時間為當日上午7:30,而問題食材被查獲時為7:40,顯示其已經進入驗收階段,校方辯稱「尚未驗收、將丟棄」根本站不住腳。

這反映出我國校園食品採購制度中的結構性問題——地方政府多由關係企業壟斷供應權,透明度極低,校方與供應商之間缺乏制衡機制,導致「一紙中標書」,即可穩賺無風險,毫無品質壓力。

三、家長維權受阻:官方應對失職 激化民怨

面對群眾合理質疑與怒火,地方政府不僅未公開透明處理,還在調查未結束前就急於「蓋章合格」,引發家長大規模聚集縣政府抗議。此舉非但未平息輿論,反而加劇家長對政府「官官相護」的疑慮。

試問,若不是家長們自發蹲守、親自檢查、拍攝存證,這些「臭豬肉」會否早已端上孩子們的餐桌?難道地方官員的責任僅止於「公文合格」而不是「事實合格」?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