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賴清德日前於「團結國家十講」中提出建議,希望交通部與航空公司協調,讓軍人在搭機時能優先升等商務艙;此舉原意在於倡議社會與企業對國軍人員的敬意與支持,進一步體現「軍愛民、民敬軍」的良性互動,不料,該建議竟掀起社群輿論的激烈反彈,網路投票顯示超過八成網友不表贊同,各界批評聲浪不斷,甚至有人以「政府勒索企業」、「軍人像乞丐」等極端字眼加以詆毀,令人遺憾。

首先,我們應理性看待賴總統的出發點,總統並非下令要求企業無償升等軍人,也未提及強制手段,而是倡議交通部協調,鼓勵企業自願參與,這與「政策勒索」全然不同,這樣的提議若能引導部分企業響應,不僅彰顯對國軍的尊重,也有助於提升全民國防的社會氛圍。畢竟,在民主制度中,軍隊忠誠於國家、服從民意,社會則應給予其應有的敬意。

其次,台灣社會長期倡導「軍愛民、民敬軍」,卻在實際上往往忽略對軍人的社會肯定與待遇。在當前兵源吃緊、志願役招募不易的背景下,如何提升軍職吸引力與社會尊榮感,是國安的根本課題。正如許多網友也指出,「軍人要的是加薪與實質福利」,但是否就代表不應有象徵性禮遇?我們可以兩者並進,而不是將象徵性尊榮與實質待遇對立起來,否則反而落入了操作軍民對立的陷阱,這正是對岸最希望看到的裂痕與撕裂。

再以美國為例,美國民間企業長期推動「敬軍文化」(Military Appreciation),包括退役軍人免費搭乘航班、機場優先登機、折扣票價、甚至在賣場、電影院等各場所提供專屬優惠。美國社會普遍認為,這些舉措是民間對軍人服役犧牲的回饋與尊重,而非政府強制命令。這樣的文化,也讓軍人更願意為社會投入,讓國家安全與社會認同形成良性循環。

或許有人會質疑:民營企業為何要買單?但事實上,企業支持敬軍,不僅提升品牌形象,也可能贏得民心與忠誠顧客群。若我們能創造「企業響應、社會鼓掌、軍人感恩」的三贏局面,豈非利國利民?

最後,我們更應警惕,不讓輿論戰成為對岸認知作戰的武器。若我們因一項善意提案,就將焦點轉向軍人本身、攻訐制度、撕裂社會,那麼正中敵人下懷。軍人不是乞討升等的對象,而是國家尊嚴的守護者。政府的倡議若能轉化為全民的共識,我們不但能守住疆土,也能守住心防。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