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企業永續報告指令(CSRD)延後實施的決定,乍看之下似乎是對高壓合規環境的退讓,但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這其實是為了讓企業有更多時間調整、在複雜的永續要求中找到穩健的著力點。CSRD本是推動企業揭露ESG資訊、強化永續發展與市場透明度的重要里程碑,然而其內容對許多企業,尤其是中小型企業而言,挑戰遠超以往任何財務或合規規範。永續報告指令延後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也隱含著歐盟希望透過階段性推動來確保政策品質與執行效率的深層邏輯。這段時間,反倒成為企業審視現況、積極整備的黃金窗口。
探究CSRD延後的背後原因,首先必須理解其「報告複雜性」帶來的實質衝擊。CSRD要求企業系統性地揭露環境、社會及治理(ESG)層面的細緻數據,包括供應鏈碳排放、勞動條件、生物多樣性影響等,遠遠超越傳統財務報告的範疇。一份2024年歐盟內部報告顯示,超過七成企業坦言其現有的資訊系統尚不足以應付如此全面的揭露需求。這在實務上尤以中小企業更為明顯。一家德國的製造商在試行CSRD框架時便發現,若要準確追蹤多層級供應鏈的碳足跡,需投入龐大的技術升級資金,短期內無法承擔。歐盟選擇透過延後政策,替這類企業爭取必要的緩衝期,好讓他們能逐步補足數據管理與內部稽核能力。
延後實施同樣反映了歐盟對「全球標準協調」的謀略。國際永續標準委員會(ISSB)於2024年正式發布的全球永續披露標準,迅速被視為跨國營運的新基準。歐盟為避免境內企業同時面對CSRD與ISSB可能產生的雙軌規範壓力,特意延後以換取時間來推進兩大標準的融合。許多跨歐美運營的企業表示,若缺乏標準整合,未來合規成本將被大幅推高,甚至可能因不同報告架構產生資訊不一致的風險。歐盟此舉,正是一種策略性的政策協調,讓整個歐洲在國際永續框架下取得更大一致性。
延後亦與「產業反饋」及多項歐洲內部政策需要整合密切相關。像Business Europe等歐洲大型產業協會多次提出警告,認為CSRD的高標準可能使報告成本上升30%至50%,直接壓縮中小企業的競爭空間。面對這樣的壓力,歐盟在延後的同時,也承諾針對中小企業制定簡化版本的揭露要求。另一方面,CSRD必須與歐洲綠色協議(European Green Deal)、可持續金融揭露規範(SFDR)等政策框架形成完整銜接,延後讓這些政策有時間磨合、避免互相衝突,更有助降低企業後續在多頭管制下的執行負擔。
從另一面看,延後實施並非意味企業可以坐等。事實上,這段時間對企業而言正是一個調整內部流程、建立競爭優勢的關鍵期。企業若能善用當下,即可在未來CSRD最終正式施行時,以更成熟的體質迎接挑戰,甚至藉此在市場中搶占先機。首先是「審視差距」。許多企業開始主動進行內部稽核,檢視自身在碳排放、供應鏈社會責任等關鍵項目的資料完整度。一家法國零售商透過內部盤點,發現其供應商尚未具備有效追蹤碳排放的系統,因而提早啟動輔導專案,以確保整條供應鏈能在未來同步達標。
其次是「技術升級」。CSRD的高品質數據要求使企業不得不投資更精細的監測與報告平台。一家荷蘭能源企業選擇導入區塊鏈系統來強化碳排放與再生能源使用的數據可信度,既因應未來法規需要,也在與投資人溝通時大幅提升信任感。
再來是「策略調整」。真正領先的企業不僅把ESG當作合規作業,而是直接將永續納入商業核心。例如,一家西班牙時尚品牌在等待CSRD明確指引的同時,就已啟動「零廢棄」產品計畫,這不僅迎合未來法規,也獲得消費者與媒體的大量關注,顯示永續已成市場本身的增值資產。
回顧整體脈絡,CSRD延後其實充分展現了歐盟對現實挑戰的務實態度與政策彈性,這讓企業擁有難得的整備期。然而企業能否在未來永續經濟浪潮中脫穎而出,仍端賴當下是否把延後視作布局良機,而非僅僅鬆一口氣的藉口。一家奧地利科技公司選擇提早一年完成符合CSRD框架的報告,因而在市場上被公認為產業標竿,贏得更多ESG資金與國際訂單,也為我們示範了挑戰如何轉化為競爭優勢。對所有企業而言,延後不是結束,而是重新校準與積極投入的起點;那些現在就投入準備的企業,將在不久的未來成為被市場與資本優先選擇的永續領袖。
楊聰榮(ESG碳減量聯盟創會理事長,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