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健保跟不上高齡浪潮
最近兩週,失智症成了新聞焦點。資深名醫林芳郁的太太林靜芸,在記者會披露自己先生罹病,讓社會大眾不捨。緊接著,台灣六月正式開打第一劑阿茲海默症藥物「Leqembi(樂意保)」,18個月療程要價150萬,昂貴的藥價讓大家更為震驚,這個過去常被我們忽略、甚至不願面對的疾病,突然走進了每一個人家的生活。
即便這一支針劑所費不貲,但也不是人人能打,治療前還得完成類澱粉蛋白正子攝影(PET)、腦部磁振造影(MRI)及APOE基因和易出血性基因檢測等完整評估,這些檢查就要花上十多萬,讓許多家庭瞬間退避三舍,由於如此昂貴的藥價,和台灣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患者人數,現行健保根本不可能給付。也難怪有些人說這是「富人的希望」,也有人罵這是「騙保險的手段」,更棘手的是,這類藥物還有腦血腫等不良副作用,絕對不是萬靈丹。
失智症的成因非常複雜,不是一顆藥就能解決的疾病,它不是感冒,不是流行病,也不是單一基因的突變所引發的遺傳病,而是多種生理與環境因素交織的慢性神經退化結果。
大眾常聽到「類澱粉蛋白(Aβ)」堆積是阿茲海默症元凶,但近年研究已發現,這個蛋白質的堆積,或許只是結果,不是原因。腦部慢性發炎、氧化壓力、神經傳導路徑失衡、甚至腸道菌相的變化,都可能參與這場逐步摧毀記憶與人格的緩慢過程,所以即便新藥清除了目前的類澱粉蛋白堆積,但仍未能解決堆積的成因,會使得消除的速度遠趕不上累積的速度,即便新藥用再多也枉然。。
也因此,這類「單點打擊」類澱粉蛋白(Aβ)的新藥,例如目前引進的如Leqembi(樂意保)」和欣智樂(Kisunla)這兩支藥物來說,其成效有限,且副作用有腦血腫等,讓這類藥物備受爭議,但世界各國仍選擇推進。為什麼?因為失智症的照護代價,是接踵而來的長照成本與家庭崩潰,「一人失智、全家喪志」是整體社會最不願意看到的結果。
根據國健署資料,截至2023年,台灣失智症人口已突破30萬人,平均每位患者每年花費超過20萬元在照護上。這還不包含家屬無償付出的時間、情感與勞動力。有了新藥,至少能給出一點希望。沒有藥,連希望都沒有。
所以,這不是藥效問題,而是「選擇題」。
失智症是一場會拖垮家庭的慢性災難。若一支藥能讓患者晚一年失能,晚一年需要全日照護,這背後省下的,可能是一位家屬辭職照顧的職涯、一段家庭關係的崩潰,甚至是老老照顧的悲劇。當然很多人會覺得,此藥有副作用,不打比較安全,但殘酷的現實是,即使藥效只有20%,只要能讓患者晚一年失能、晚一年躺在床上,晚一年進安養中心,那就是一筆「賺到的時間」。
因此即便Leqembi(樂意保)」和欣智樂(Kisunla)有副作用,美國FDA率先開綠燈給了許可,日本、歐洲也紛紛讓新藥通過藥證,這不是因為藥完美,而是因為他們算得出來,照護的總成本,遠比藥物高出太多。
藥能給的,不只是治療,而是延後照護危機來臨的時間。換句話說,新藥不是萬靈丹,但它是目前最接近「爭取時間」的方案。說到這裡,也許有人會問:「難道我們只能靠這些昂貴的新藥嗎?」不,其實我們還有另一條選擇,那就是植物新藥。
如果說失智症是無聲的海嘯,那麼「早期篩檢」就是最好的防波堤。近年已有不少研究與工具,可以在症狀尚未明顯前,就檢測出認知衰退的徵兆,包括血液生物標誌檢測、腦波檢測、語言辨識、甚至是結合AI的智能判讀。
但早期發現,還需要搭配可接受度高、長期可使用的治療手段,而植物新藥正適合長期使用,也因此備受青睞。
植物藥不只溫和,它背後承載的是整合治療、系統調節的思維。例如調控發炎反應、改善神經再生、增強抗氧化能力等,都可能是比單一標靶更合適的策略。而亞洲國家,特別是台灣社會,長期食用與藥用植物的文化,也讓這條路多了更多基礎與潛力。
台灣正邁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不單只是成為某個家庭的危機,而是整個社會的警鐘。
筆者從事生技業多年,同時也是失智議題的長期關注者,面對超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失智症必須有個全盤考量的計畫。尤其在目前引進的Leqembi(樂意保)」和欣智樂(Kisunla)這些新藥不僅昂貴,還有腦血腫等副作用的情況下,筆者認為政府應帶領或鼓勵生技業者,針對失智症結合AI研發出植物新藥,解決藥價昂貴的問題才是主要任務,未來若能成功,不還能向歐美各國輸出成功經驗與新藥,從昂貴新藥到植物新藥,面對失智症,台灣需要一條可負擔、可長久的國家級解方。
從一株植物到一張藥證,是耗時、燒錢、冒風險的過程。但筆者相信,這是一件「現在就要做」的事,而不是等到三年後、五年後,才懊悔我們什麼都沒做。同時,希望藉由植物藥的研發,為台灣打造出一條風險更低、起步更早、可負擔性更高的路徑。這條路也許慢,但它值得我們走下去,希望這樣的建議,能為更多研究者、投資人、照顧者、乃至政策制定者,帶來一點信心與方向。
當「失智症藥太貴」成為主流討論,或許代表的是社會還沒準備好面對它。從早期檢測、照護資源布建、患者與家庭支持,到藥物研發與健保制度改革,我們需要一整套策略,而不是一時的口水。
失智症不是終點,只要我們願意提早面對,它也許只是另一場挑戰的開始。筆者真心希望,今天我們做的每一件事,能讓未來的台灣不再害怕老去。
文/徐宜生
現任博太生醫董事長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