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日前發表「團結國家十講」,不僅是單純政策宣示,而是融合戰略節奏與誘導設計的政治工程。其目的在於內部凝聚改革共識、外部展現國家定位,並建立「政治—軍事—輿論」三軸結構的戰略溝通體系。

第三講與憲政體制的對中挑戰
第三講預期聚焦台灣憲政制度,透過制度化論述強化民主正當性,形成對「一中原則」敘事的正面對抗。此舉同時穩定國內民心、強化國際話語權,預料北京將以「台獨憲政工程」為名進行輿論與外交反制,並加強對台滲透。

第四講與漢光演習的戰略結合
第四講將與國防部漢光41號實兵演習進行同步部署,營造「政策—軍事—民意」整合訊號鏈。此舉有助於社會防衛意識深化,同時針對中共形成軍事節奏誘導,預料共軍將升高軍演強度試圖壓制台灣戰略外溢。

以演講節點引導中共反應
總統府掌控演講釋出的時間與內容節奏,有助於預測並反制中共軍事與輿論行動。若北京在第四講後展開軍演,我方可藉機強化「民主被威脅」敘事,爭取國內共識與國際支持,並反制對台資訊攻擊與認知戰滲透。

7月初至中旬為攻防關鍵期
漢光實兵演習期間,將是中共加強軍事施壓與資訊作戰的高風險窗口。台灣應提前布建防衛與認知戰防線,啟動輿論反制與外交行動,並藉此檢驗全民防衛體系的應變韌性與社會動員能力。

綜觀「十講」結構與軍事搭配,總統府已掌握資訊主導與戰略節奏的先手優勢。未來關鍵在於能否誘導中共產生高成本反應,驗證台灣在資訊戰、社會防衛與國際敘事上的主動與自主,邁向「戰略自主」的新格局。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