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期啟動「中美青年博主交流營」(China–Global Youth Influencer Exchange Program),以全額招待方式邀請美國社群創作者赴中拍攝影音、分享「所見所感」。這項看似開放、友善的舉措,實則是中國對外話語策略的一次升級演練──將制度形象重新包裝為「生活體驗」,以此淡化國際對其專制本質的質疑。

從馬英九訪陸到網紅館長赴中直播,再到如今針對國際創作者的「友善交流」,中共不再倚重宣傳口號,而是透過語言社會學所謂的「語域轉化」(register shift),把原本屬於政治、國家、意識形態的語言,轉換為日常、文化與感性語域,構築一種看似無害的體驗敘事。這不是政治撤退,而是話語戰術的重組。

根據彭博社報導,這批受邀的美國博主將參訪蘇州、深圳、邯鄲等城市,並與中國網紅共同直播,主題涵蓋飲食、風俗、城市發展,甚至包括「觀看小紅書如何塑造年輕人生活」等環節。他們的內容或許不直接談論新疆、不提網路審查,也不觸碰香港、台灣議題;但正是在這樣的「刻意回避」與「選擇性呈現」中,政治意圖完成了轉化。

這樣的做法,實際上正是Gramsci所謂「文化霸權」的當代版本——不是用高壓統治強迫接受,而是用「可愛」、「便利」、「和善」的敘事,建立一套新常識。當觀眾從這些影片中只看到中國城市的乾淨、人民的熱情、奶茶的價格、翻牆後的自由,制度對人民自由的箝制便被柔化,甚至被合理化。

台灣必須意識到,這樣的話語操作正在兩岸之間發酵。網紅赴中不再只是個人行動,而成為中共話語操控的中介者。若僅以「文化交流」視之,便輕忽了其中以語言與影像重塑現實認知的深層策略。對此,政府應積極強化社會的媒體識讀教育與認知戰防線,避免陷入「自由觀看」即為自由社會的錯覺。

今日的認知作戰,不再是「逼你相信」,而是「讓你感覺不到選擇」。而這樣的感覺,是設計出來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