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衛大臣中谷元於3月與美國國防部長赫格塞斯會談時,提出了「印太單一戰區」(one-theater)的構想。同樣的,我國外交部長林佳龍也曾於日前表示:台灣坐落於印太戰略的「第一島鏈」核心位置上,台灣應持續強化自身的防衛能力,並與鄰國和友盟建立單一戰區的防禦觀念和體系的想法。然而,「印太單一戰區」看似美好,背後卻存在著許多構想的困境與問題去面對。
何謂「印太單一戰區」?
據相關報導,立基於美國的印太夥伴關係下的「單一戰區」概念,日本試圖擔任起印太夥伴的領頭羊,將東海、南海、朝鮮半島及其包括菲律賓、澳洲、美國在內的周邊國家視為一個「戰區」,以應對來自中國的潛在威脅。同時,藉由單一戰區的設立,也能使日本貨又更大的軍事自主權,並且與美國和其他志同道合的國家加強國防合作,為應對此戰區可能發生的緊急事態做好準備。
亦即這樣由日本防衛省與自衛隊高層共同制定的構想,目的不僅是面對中國對印太地區和平穩定所構成的威脅之外,更希望以此整合印太夥伴原本分散的戰略視角,把印太地區從原本軍事合作的規模,提升至作為一個整體性的軍事同盟來應對區域安全的挑戰。
然而對於這樣的概念,筆者認為當中存在著許多理想與現實層面的問題待解決
與「亞洲版北約」比較:區域內的戰略與路線分歧
參考現任日本首相石破茂上任之初所提出的「亞洲版北約」的前車之鑑,認為亞洲因為缺乏北約(NATO)式的集體自衛體系,可能導致戰爭爆發。因此,建立亞洲版北約對於西方盟友威懾中國至關重要。
然而當日本高喊著「亞洲版北約」時,許多國家卻並未有明確的贊同立場表態。相反的,最終僅是曲高和寡,無人附議的景象。如印度外長蘇傑生(Subrahmanyam Jaishankar)對亞洲北約的提議表示反對。就連同盟關係的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也都曾表示,華盛頓沒有打算建立一個「印太地區的北約」。不僅牽扯到印太地區複雜的國際關係現狀,這樣的改變更將牽扯《美日地位協定》(SOFA)等日美的軍事同盟關係。
此外,不管是「印太單一戰區」或是「亞洲版北約」,都必須串連起東南亞國家才能達到嚇阻中國威脅的作用。然而現實是,作為東南亞國協(ASEAN)中成員國之一的中國,與許多成員仍然有經貿上的合作。因此對於其他成員來說,支持此舉也憂心將觸怒中國,恐怕也無意加入。
因此,儘管日本力倡「亞洲版北約」,多數國家未明確表態支持,反映出區域內對此構想的猶豫與分歧。地緣政治敏感性、對中的經貿、外交關係與現有同盟安排,使得此倡議難以形成實質共識。而這樣的挑戰,也同樣是「印太單一戰區」所需面對的難題。
「印太單一戰區」的構想困境與難題
而「印太單一戰區」的概念,也暗示著如同歷史上戰前的陣營同盟正式成形。其以中國作為假想敵下建立的集體自衛權體系,正如同戰前盟國相互聚集形成同盟對立的架構。今日不管是「印太單一戰區」、或是「亞洲版北約」,也很可能將會升高區域情勢的緊張與對立,並將印太區域更加推向戰爭風險的邊緣。同時對中國而言,其國家安全也將遭受挑戰,因此強烈的應對是可以預見。
另外,身處第一島鏈上的台灣,「印太單一戰區」否涵蓋台海地區也將是個關鍵性的決定。以「台灣有事,日本有事」的角度,根據日本陸上自衛隊退役將領小川清史表示,納入美、韓、澳、菲、日的單一戰區構想,其核心將會是位於衝突前線的台海地區,圍堵中國的同時也能防止台海爆發衝突。然而,這問題正如同俄烏戰爭的爭端極為相似:中國顯然不樂見,也不會同意台灣加入這樣的軍事同盟。且以大國角度思考,台灣作為高度戰爭風險的國家,是否適合進入這樣的軍事同盟體系內增加和平體系的風險,同樣也都得打上一個大大的問號。
集體安全保障建立起區域和平
而若希望達成印太區域之間的和平,筆者認為,有別於建立軍事同盟可能帶來的衝突風險,建立一個區域內的集體安全保障,更能夠帶來和平與穩定:在安理會的體系外,邀集印太區域內國家,包含中國、美國,甚至是欲拉攏鄰國的台灣等,共同約定一個集體安全[1]的體系,藉由共同制定規則,並對違反規則的國家進行制裁,同時不預設假想敵,不僅可以維持現有的經貿往來與交流,對於東協國家等成員來說更具參與誘因、更可同時限制區域內戰爭衝突發生的可能—這也正是「印太單一戰區」所期待達到的最大目的。
[1] 「集體安全保障(collective security)」是指多個國家共同維護和平與安全的機制。參與國共同制定規則,並對違反規則的國家進行制裁。即使是對立國家也納入框架,將威脅內部化,並不假設「假想敵」。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