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美國總統川普4月2日實施對等關稅政策以來,儘管引發諸多國家不滿,相關國家仍陸續進行談判,意圖爭取關稅減免。若從貨幣政策與國際金融結構的角度觀察,美國此舉背後實非單一貿易利益訴求,而可能蘊含更深層的戰略思維,意在利用關稅作為談判槓桿,以促成他國貨幣政策上的讓步。本文擬從「特里芬困境」(Triffin Dilemma)出發,探討川普關稅政策背後之經濟邏輯與其對全球貨幣體系的潛在影響。
特里芬困境,源自於經濟學者羅伯特・特里芬(Robert Triffin)於1960年代的論述,指當某一國家的貨幣擔任全球儲備貨幣時,勢必需長期對外輸出資本,維持國際流動性。對美國而言,為確保美元的全球通用地位,需不斷透過進口商品、對外投資、購買外國資產等方式向全球提供美元,長期造成貿易逆差與財政赤字,進而削弱其出口競爭力與製造業發展。
我認為川普政府推行高關稅政策,表面上主張建立「公平且對等的貿易體系」,實則可能意圖透過施壓貿易夥伴,在維持美國資本輸出的同時,爭取外國貨幣升值,進而促使美元貶值。若能達成此目標,將有助於縮減美國貿易赤字、提升出口競爭力,並吸引國際資本回流,緩解特里芬困境所造成的內外失衡。
根據數據,截至政策實施初期(至當年四月),日圓、韓元與新台幣等亞幣已出現明顯升值趨勢,分別上漲約10%、3.61%、與2.39%。然而,這種以關稅換取貨幣升值的策略亦潛藏高度風險。一方面,過高的關稅可能最終轉嫁至美國消費者與企業,造成物價上漲與生產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各國實施報復性關稅,引發全球供應鏈動盪,企業因應成本波動而遷移生產基地,加劇全球經濟的不穩定性。美國短期內雖可能取得策略性成果,然長遠而言,恐面臨全球經濟秩序重組與制度失衡的代價。
台灣作為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體,其脆弱性於此國際趨勢下尤為明顯。以科技製造與半導體產業為經濟命脈,台灣在幣值升值情況下,出口動能將遭受抑制。此外,2022年台灣因對美貿易順差超過200億美元,且經常帳盈餘占GDP比重超過2%,遭美國列為「匯率操縱國」觀察對象,導致台灣貨幣政策空間受限,國際金融操作愈加受制於大國角力。
綜合觀之,川普關稅政策應被視為調整全球金融與貿易權力結構的戰略行動,其目的在於重構美元地位下的國際平衡、緩解特里芬困境,而非單純經濟保護主義操作。然而,此種以單邊關稅手段推動全球貨幣調整之作法,不僅對美國內部經濟結構形成挑戰,更對全球經濟合作秩序構成威脅。未來國際社會如何回應此類貨幣與貿易交織的新型經濟政策,並探索多邊機制下更穩定的貨幣協調架構,將是各國決策者與學界值得深思的重要課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