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Leo Tolstoy)於1886年發表的短篇小說《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How Much Land Does a Man Need?)》中,主角帕霍姆因無法抑制對土地的貪婪,最終走向毀滅。帕霍姆原本是一名平凡的農夫,雖擁有一塊土地,卻總覺得不夠,渴望擁有更多,以滿足無止境的慾望。某日,他得知只要能在日落前繞地一圈回到起點,沿途經過的土地皆歸他所有。然而,因貪欲驅使,他跑得過遠、來不及在日落前返回起點,最終筋疲力盡倒地身亡。故事結尾寫道:一個人最終所需的土地,不過是一塊足以埋葬他的墳墓。這則寓言深刻揭示了人類無窮欲望所可能帶來的毀滅性後果。
人類的慾望在歷史進程中確實推動了社會與技術的進步,但也導致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掠奪。尤其在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發展與消費主義、物質主義的興起,能源消耗、資源浪費與環境破壞成為當前全球最嚴峻的挑戰之一。其根源正是人類對生活享受的無窮追求,以及對能源與資源的無限制索取。19世紀托爾斯泰的小說,對21世紀面臨能源選擇與地球未來的我們而言,宛如一記充滿警醒意味的預言鐘聲。
耶魯大學環境學院前院長、知名環境法律專家格斯·斯佩思(Gus Speth)曾坦言:“我曾以為最大的環境問題是生物多樣性喪失、生態系統崩潰與氣候變遷。但我錯了。最大的環境問題,其實是自私、貪婪與冷漠。”(I used to think the top environmental problems were biodiversity loss, ecosystem collapse, and climate change. But I was wrong. The top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e selfishness, greed, and apathy.)這段話一針見血地指出了當代環境危機的根本原因,即是人類內心的慾望與冷漠才是導致資源浪費與生態崩壞的根本因素。
賴清德總統於2025年5月14日,在民進黨中執會上強調,台灣將持續推動能源轉型,全面邁向「非核家園」的政策方向。這項願景不僅是能源政策的選擇,更代表著對未來能源安全與地球永續發展的深刻認識。當前,台灣已成功降低對核能的依賴,再生能源如太陽能與風能的比重持續提升,顯示政府對綠色轉型的承諾與行動,也體現了對資源消耗問題的反思與回應。
然而,為何我們總覺得能源仍然「不夠」?其根本原因,在於人類對生活享受的無窮慾望。隨著經濟發展,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能源使用不斷增加,社會也持續加劇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與消耗,導致地球環境承受愈來愈大的壓力。為滿足個體不斷膨脹的需求,全球性的資源開發行為日益頻繁,這不僅危及當代,也將損及未來世代的生存環境,成為全人類所共同面對的難題。
從國際法的角度來看,全球能源轉型與減碳目標的實現,離不開各國間的法規調整與合作。國際法規的核心目的,即是保護地球自然資源、促進全球永續發展,並防範可能發生的環境災難。同時,我們也必須重新思考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主動改變高耗能、高資源的行為,降低不必要的資源使用。地球的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唯有從法規制度、科技與個人生活層面全面革新,並時時反思改變生活方式,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確保地球能繼續承載未來世代的美好生活。
(文/ 傅馨儀,執業律師,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經濟法博士後期研究)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