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2日菲律賓舉行期中選舉,選戰本應聚焦國內政經議題,卻在投票前夕爆出中國干預選舉的指控,讓亞太地區再度感受到資訊戰與主權滲透的陰影;根據菲國國家情報協調局(NICA)與國家安全會議(NSC)的聲明,中國資助的代理團體疑似透過社群媒體操控輿論,為特定親中候選人背書,並對反中言論者進行組織性抹黑。

干預不只止於線上。菲律賓軍方日前在宿霧機場逮捕多名攜帶大量現金的外國人士,其中九人為中國籍,顯示可能存在非法資金流入選舉活動的情形。中國駐菲大使館則予以否認,強調「不干涉他國內政」為外交一貫原則,但這樣的表述,早已無法打消國際社會的疑慮。

中國對菲律賓的操作並非孤例,而是一系列全球戰略的一環。從澳洲、中東歐,到非洲與拉丁美洲,中國近年積極以資金、科技、資訊與輿論影響力,干擾各國政治進程,藉由「灰色地帶行動」影響選舉結果、政策傾向乃至媒體生態。這些操作方式往往難以直接量刑,但後果卻極為深遠——它們侵蝕民主制度的信任基礎,讓自由選舉淪為訊息操控的戰場。

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國並非輸出某種具體政治制度,而是輸出一種反民主的「可操作性」:只要技術與資源到位,就可以將輿論變為工具、將民意轉化為假象。這種操作不僅存在於威權國家之間的較量,更滲入民主社會的每一個裂縫——無論是社群平台的假新聞,或是地方政治的金流異動。

更值得警惕的是,中國並非輸出某種具體政治制度,而是輸出一種反民主的「可操作性」:只要技術與資源到位,就可以將輿論變為工具、將民意轉化為假象。這種操作不僅存在於威權國家之間的較量,更滲入民主社會的每一個裂縫——無論是社群平台的假新聞,或是地方政治的金流異動;在台灣,中國的滲透行動更具系統性與戰略性,從假訊息操作、側翼媒體資助,到試圖影響選舉結果與社會對立,皆已構成認知作戰的長期攻勢。台灣的經驗顯示,中國干預民主並非突發事件,而是高度計算、長期部署的結構工程。

選舉是民主的節點,而現在,這些節點正被有意操縱的手指輕觸。如果我們不在意誰在幕後動手,下一次的結果,或許就不再屬於人民自己。

(筆者為速食店員工)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