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8日,梵蒂岡西斯汀禮拜堂(Sacellum Sixtinum)上空升起白煙,第267任教宗良十四世(Leo XIV)新時代正式來臨。這座禮拜堂不僅是天主教世界的神聖地標,更因米開朗基羅的濕壁畫鉅作《創世紀Volta della Cappella Sistina》而享譽世界。這道白煙的升起,象徵世界對Leo名號延續維護人性尊嚴、關懷弱勢、致力平等的期待,也讓全球透過直播重新凝視這座歷史與信仰交織的建築,回顧歐洲宗教與文化的藝術靈魂。

        早在西元前古希臘與羅馬時代已創造出令人驚嘆的藝術成就,從繪畫、建築雕塑到哲學思想,皆源於自然,追求理性、秩序與和諧對稱之美。然隨著西羅馬帝國於公元476年滅亡,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在1453年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攻陷,歐洲陷入漫長的中世紀,藝術與思想逐漸受限於宗教權威與天災戰亂的壓力,文化水準跌入谷底。

        直至十四世紀義大利興起文藝復興,藝術家與學者欲重現古希臘羅馬精神,強調人性的尊嚴與價值,掀起長達兩百年的思想與藝術革新。文藝復興不只是藝術技巧的突破,更是對人性、理性與自由的深刻探索。透視法的發明,改變了繪畫對空間的呈現;人體解剖學的研究,讓人物形象更加寫實生動。米開朗基羅的創作正體現這種融合美學技術與哲學思想,他歷時四年獨力繪製完成西斯汀教堂的穹頂濕壁畫,以《創世紀》為主題,展現聖經故事中的神性與人性交織的壯闊。三十年後再次繪製《最後的審判Giudizio Universale》,將末日審判的神祕與震撼定格在主祭壇牆面。這些作品不僅是繪畫技巧巔峰,更是蘊含藝術家靈魂深處對存在意義的沉思。

        這段藝術史說明了人類即便身處黑暗時期,也從未放棄對真、善、美的追尋。現處21世紀人工智慧迅速崛起,從圖像生成到風格模仿,AI的創作能力日新月異的精進時代。我們恐懼未來職場與生活的巨大變動,但藝術的靈魂與本質並非演算法所能完全取代。AI或許能模仿吉卜力動畫的筆觸、生成類似的畫面,但請別忘了,吉卜力動畫作品源自於一群人類創作者經年累月的腦力激盪與集體創意。並且如要繪製像是霍爾班《使節The Ambassadors》中巧妙的隱藏骷髏幻影,或米開朗基羅教堂穹頂壁畫中將藝術透過濕壁畫與整體建築完美合而為一,就算科技在如何精進,也無法模擬人類藝術家的直覺、情感與文化積澱。

        正如輝達(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曾說過,未來最關鍵的能力,將是那些機器難以複製的領域。而藝術與文化涵養正是其中核心,目前只有人類能在理性與感性之間架構出有靈魂、有底蘊的創作,這是AI尚無法觸及的境界。在AI科技日益進化的時代,我們更應堅信自身在藝術與文化上的獨特優勢;與AI並行,而非對立,讓科技成為創意的助力,激發更豐富的想像與表達。科技不會是藝術的終點,因為身為動物界--哺乳綱--靈長目--人種的我們,會在變動之中維持對美感與真理的敏銳感受力,不懈追求並深耕藝術素養與文化創造的意義與價值。不僅在AI洪流中不被同質化,更會以人類獨特視角開拓新境。

    當梵蒂岡白煙順利升起,願世界和平有序,也願我們從教堂的繪畫與建築藝術中,繼續守護那來自心靈深處、不可取代的創造之火。                 

(文/ 傅馨儀,執業律師,博士後期研究)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