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總生育率已跌破1,創下全球最低紀錄。「不婚不生」逐漸從異議選項,變成年輕世代的集體現實。與其說這是一場人口危機,不如說是文化與心理的深層震盪。在傳統政策仍在爭辯補助金額與托育誘因時,青年世代其實早已悄悄走進另一種人生腳本。
我們或許該停下來思考一個更根本的問題:年輕人不是不想生,而是不敢想生。他們不是不願意建立關係,而是對關係感到困惑與焦慮。當婚姻與生育的想像仍停留在「責任」、「犧牲」、「角色分工」的語境中,自然難以引發投入的渴望。
唯有從敘事文化出發,連結腦神經科學、心理學、經濟學與社會設計的視角,才能真正打開未來的可能。
一、從「成家立業」到「活出自己」:敘事文化的轉向
回顧過去幾十年,婚育之所以成為人生必經之路,是因為它被社會視為「正常進程」。學生時代打好基礎、畢業後穩定就業、30歲前結婚生子,這不僅是個人選項,更是社會的共同預設。然而對於當代年輕人而言,這樣的劇本早已失去說服力。
他們生活在一個講求選擇多元、自我探索與身心自由的時代,強調的是「活出自己的版本」,而不是複製父母的模板。
「成家立業」從目標變成了負擔。
青年不再以「結婚才是大人」來定義成熟,而是追求能夠情感穩定、自我實現與關係平衡的新生活模式。
這樣的敘事轉向,並不意味他們拒絕婚育,而是拒絕一種單一、窒息且缺乏彈性的生命腳本。
二、當婚育變成「高風險選項」:心理與神經的內在機制
從神經科學來看,大腦在面對不確定性與風險時,會啟動自我保護機制,特別是負責威脅評估的「杏仁核」(amygdala),在高壓社會中處於持續活躍狀態,使年輕人傾向避免作出重大、不可逆的承諾,例如結婚與生育。
這種「延遲決策」並非懶散或自私,而是生存本能的合理反應。
當社會訊號不斷告訴他們:買不起房、育兒負擔沉重、兩性關係充滿矛盾與不穩,他們自然會傾向等待一個更「值得投入」的時機,只是這個時機,往往遙不可及。
心理學也提供了進一步的解釋。現代青年的自我效能感發展常受阻於高壓教育、情感忽視與社會評比。他們從小習慣「被要求做到最好」,卻少有「被允許犯錯」的空間。
當內在缺乏「我能當好父母」、「我可以經營親密關係」的信念時,「不開始」便成為避免失敗的安全選項。
三、數位世代的愛情矛盾:即時互聯,卻更疏離
在數位工具無所不在的今天,青年世代擁有前所未有的戀愛可能。他們透過 Tinder、IG、LINE 等工具快速認識新對象,利用 emoji、語音訊息與照片建立情感連結。
戀愛變得更即時、更媒體化,也更短促與破碎。
相較於過去強調角色分工與長期承諾,現代青年在兩性交往中更追求情感共鳴、溝通能力與心理安全。他們期待伴侶能理解自己、支持自己、與自己共好成長,並反對傳統性別角色與犧牲式愛情觀。
但這樣的高期待,卻常與現實經驗落差極大。訊息未讀不回、曖昧拖延、情緒冷漠、戀愛表演化,讓許多關係無疾而終,青年們陷入「高期待、低耐受」的情感困境。
感情成了一場社群表演,戀愛不再是兩個人之間的真實交流,而是集體觀看下的績效競賽。
四、經濟學的現實盤算:看不見的代價與心理帳戶
婚育從來就不是「免費選項」。
在現代經濟架構中,每個人生選擇背後都存在機會成本。
生育所需的時間、精力與財務支出,意味著其他可能性的放棄:職涯中斷、自由減少、自我探索受限。特別對女性而言,懷孕與育兒往往直接影響升遷與收入,許多人形容「生一胎,就斷一段人生」。
心理學家 Richard Thaler 所提出的「心理帳戶」(mental accounting)理論,也揭示了另一層結構性障礙。人們傾向將花費歸類成不同帳戶,婚育常被歸入「沉重負擔」的分類,而非「幸福投資」。即使政策給予補貼,若這筆支出在心理上仍被視為「不值得」,青年仍難跨出那一步。
五、不是青年不負責,是社會還未準備好讓他們投入
重要的是要認知,現代青年不是一群不負責任的「延遲成人者」,而是比任何世代都更誠實面對婚育真相的一群人。他們不願隨便許諾,也不願盲目複製,只想要一種合理、可負擔的未來。
我們若真心希望改變「不婚不生」的趨勢,不能只靠一次性補助或限期優惠,而應從系統與文化的兩端重新設計:
- 建立支持性的社會制度
- 彈性職場與共育社區:如推動企業落實彈性工時、鼓勵社區設立共學空間與家庭互助平台,讓「育兒」不再等於孤軍奮戰。
- 心理與親職準備融入教育體系:將情感教育、人際韌性、親職模擬等納入中學與大學課程,讓「如何建立關係、如何當父母」不再是成年後的臨時摸索。
- 改寫婚育的文化敘事
- 用媒體創造「可以想像的好生活」:製作描繪「有小孩也能過出色人生」的劇集、社群內容與公眾故事,取代一面倒的「婚姻恐怖片」、「媽媽崩潰記」敘事。
- 推廣「一起長大」的親職觀念:讓育兒不再只是「犧牲自我」的任務,而是「親子共創生活」的旅程。例如親子共創興趣、共旅記錄、共做公益等方式,重建親職的意義感。
結語:打開未來,不是回到過去,而是創造新的起點
當代青年不是拒絕婚育,而是等待值得選擇的人生設計。
他們要的不是更高額的獎金,而是更深層的信任與尊重。他們不會為了傳統而走入婚姻,也不會為了補助而倉促生子。但若社會能真正理解他們的焦慮與渴望,願意共同設計一條新的未來路徑,那麼,「不婚不生」或許不再是終點,而是重塑社會契約的新起點。
當婚姻與育兒不再只是犧牲的代名詞,而是成為實現自我、與人共創和建構社群的一種形式,未來才真正有可能被年輕人所想像、所選擇、所投入。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