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6藍白所主辦的「反獨裁,戰出來」集會活動,無論綠營側翼與那位不知都卸任多久的「全國不分區議員」如何帶風向貶低人數,單單從空拍畫面所呈現的對比,419連景福門都未填滿,而426則是出現「阿茲卡線」的雛型,我想大概除了沈黑熊研發的AI系統、抑或是用膝蓋做統計的「王膝之」外,任誰都看得出人數誰略勝一籌。基此,這確實是一場藍白基層組織的成功動員行動,但成功活動的背後,是否能產生外溢效果,將訴求擴及至更多的民眾?抑或只是流於同溫層取暖,吹哨子壯膽之舉,那就有待後續觀察了。
在筆者多年的社會觀察印象中,認為台灣公民運動史上,最成功的案例有三:一是紅衫軍倒扁、二是洪仲丘事件、三則是韓流席捲港都。三項公民運動的盛況空前,壓根都不需要預先排好椅子,整個會場萬頭鑽動,周邊捷運站還佇足著滿滿人潮等待進場,是自發、還是被動員,根本一看就明瞭。
那麼,為什麼今昔會存有如此懸殊的落差呢?
關鍵因素,在於活動的主訴求本身,是否真能打動中間選民的心坎。這群廣大無政治傾向的選民,儘管平時安於沉默,不輕易對政治立場表態,然一旦國家社會遭遇到重大危機之際,無償的站出來發聲,儼然成為肩負在己身的公民義務。這是台灣民主可貴的無形力量,也是任何偏頗的價值觀都難以撼動的社會基石。
紅杉軍討伐領袖以國家機器行貪腐之實的行徑,洪仲丘的軍冤案則是喚醒多年來大眾對於國防部黑箱作業習性的不滿,至於韓流當初之所以能趁勢而起,則源起於長期執政所帶來尾大不掉的包袱所致。這些行動,背後或不乏存有特定政黨的主導運作,但假若廣大的公民沒有共鳴,是絕對不可能成就如此盛況的。
基此,回頭看看426藍白的集會活動,儘管擺明了就是動員而來,而且還是全台大動員(300台遊覽車)才呈現出來的景況,但至少氣勢是做出來了,贏得了媒體的關注,或也開始讓那些對政治相對冷感的群眾,注意到藍白到底在訴求些甚麼?這些訴求,真能打動人心麼?
坦白說,「司法迫害」顯非作為公民運動訴求的合宜素材。一來,曾經涉及到司法案件的民眾並不多,不容易瞭解司法繁複且紛雜的程序,更遑論遭受司法迫害者,那人數就更少了,或只侷限在政治小圈圈而已吧!其次,端看本次藍營的幽靈連署與柯文哲諸案,真的都沒有任何遊走於法律邊緣的跡象,便逕自的被羈押查辦麼?從現階段新聞已經披露的訊息顯示,好像也不是如此吧!頂多只能說是檢察官辦案違反了「比例原則」,頗有「小案大辦」的偏頗而已。單單要用這理由來撐起一場偌大的公民運動,真的不容易,大概就是一日行情,散場後便是一片虛無,沒能留下任何改變的契機。
所以說,趁著426傾全黨之力製造出來的民氣可用,藍白必須儘速的找到可茲作為與執政黨駁火攻防的主訴求,看是逐一的點破大罷免行動中所發送的各種虛偽訊息,藉以控訴罷免的不正當性。抑或是展望未來,呼應韓國瑜院長的「三刀論」(「關稅刀、軍演刀、罷免刀」),好好的審議行政院所提出的4100億因應關稅戰方案,用更為嚴謹細緻的態度,為人民做好看緊荷包的動作,讓選民能夠放心的讓藍白繼續掌握國會多數,想要在罷免泥沼中翻身,才有那麼點機會。反之,若是像朱立倫主席所說,520之後要發起罷免賴清德總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國會2/3議席同意,在野有嗎?),擺明繼續搞對立,完全炒不起社會輿論共鳴,絕非明智之舉啊!
台灣人是很善良的,但總得做些甚麼讓人感動的事,才有寬容的可能。儘管按過往的經驗,罷免得採熱戰的態度,然一旦攻防的聚焦點有所謬誤,「差之毫釐,失之千里」,最終的結果,恐怕不能如願,在野陣營還是得好好想清楚才行。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