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的房地產市場一直處於衰退之中,外媒指出,隨著大量的房屋空置,數以萬計的「鬼城」遍地開花,揭示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真實面貌。據估計,中國各地約有6500萬至8000萬套住房處於空置狀態,這不僅是對房地產市場的挑戰,也對中國經濟和社會結構帶來了深遠影響。

「鬼城」的現象與背後的原因

所謂的「鬼城」,指的是那些雖然已經建成,但因為缺乏居民而長期空置的住宅區。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的康巴什區為例,這個原計劃容納約30萬人的區域,實際入住率不到10%。同樣情況出現在中國各地,如天津的于家堡金融區和雄安新區等地,這些地方的高樓大廈、寬闊大道和地鐵站,卻從未吸引到居民和企業前來,城市的建設變成了毫無人煙的空城。

這些「鬼城」的產生,根源在於過度投資和不合理的規劃。房地產開發商在政府的政策推動下,盲目擴張,忽視了市場需求,最終導致了這些高樓大廈的空置。政府在推動房地產發展過程中過度依賴基建拉動經濟,卻未能有效調控供應與需求的平衡,致使大量的住宅成為「死城」。

投機性房地產泡沫的破裂

中國的房地產市場長期以來是一個典型的投機性市場,許多家庭將房地產視為資產保值增值的工具。根據外媒報導,中國70%的家庭財富與房地產相關,這一數字反映出中國社會對房地產的過度依賴。然而,隨著市場的不斷膨脹和投資需求的放緩,這種泡沫終究迎來了破裂。

自2020年起,中國房地產市場開始出現劇變,許多房地產企業陷入財務困境,數以千萬計的空屋和未完工的樓盤成為市場的重要問題。政府為了保住經濟增長,對開發商提供了大規模的支持,但這些措施無法根本解決供需失衡的問題。結果,市場進一步凍結,並且拖延了多年的房屋交付和業主的權益得不到保障。

政府與開發商的責任推諉

麻省理工學院的Sarah Williams教授指出,當供應過多而需求不足時,中國的房地產開發商仍繼續推動新建設項目,原因在於政府鼓勵過度開發,並為開發商提供了過多的貸款。這些開發商依賴新貸款償還舊債,這種模式在某種程度上類似於龐氏騙局。事實上,開發商並未真正從市場需求中獲取收益,而是依賴政府的政策和貸款進行資金周轉。

然而,這種過度依賴政府支持的模式,對普通購房者帶來了深遠的影響。大量資金被投入到未來無法吸引居民的城市和區域,導致了巨額的經濟損失,並且也使得已經購房的家庭無法實現資產增值,甚至面臨資本損失的風險。

「鬼城」的社會與經濟影響

「鬼城」現象所反映的,不僅是房地產市場的失敗,還是中國社會結構的深層問題。大量的空置住宅意味著巨額資金的浪費,這不僅對房地產投資者構成威脅,也加劇了社會不穩定。更重要的是,這些空置的房屋無法真正改善人們的居住條件,反而造成了資源的極大浪費。

此外,這些空屋問題還會引發金融風險。由於房地產是中國最大的一項資產,金融機構對於房地產貸款的依賴使得這一泡沫的破裂可能會波及整個金融體系。當這些「鬼城」繼續存在並無法吸引居民時,金融機構可能面臨不良資產的累積,這進一步加大了中國金融市場的不穩定性。

對中國經濟的深刻警示

中國的「鬼城」問題,不僅揭示了過度投資與市場需求失衡的深層矛盾,也暴露了政府與開發商之間的責任推諉。隨著這些房地產泡沫的逐漸破裂,中國經濟將面臨更大的挑戰。若不對房地產市場進行根本性的改革,並調整發展策略,這些「鬼城」將繼續成為中國經濟結構中的一個重大隱患。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