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在野黨主席,終於要見面了!這事其實早該於2024年改朝換代之際,就應大力的促成,畢竟,同為在野的身分,秉賦著監督執政者的責任,既是目標一致,群策群力、總是要比各吹各的調要好。
奈何,延續著「藍白合」破局的「君悅分手擂台秀」,打從立法院長選舉開始,「綠白合」的傳言與想像,使在野兩黨始終存在著猜疑,若即若離的曖昧態度,終究未能形成一股強而有力的監督力量,讓執政黨找到了各個擊破的解方。對藍,一貫的抗中老招繼續用,搞大罷免;對白,則使出影射的殺傷力最強,以各種若有似無的官司,重創白營向來所標榜的清廉形象。眼下看來,兩黨就像是潰不成軍的喪家犬,等待著黑夜過去後的黎明救贖。
如今,或許是被逼急了,兩黨領袖終於決定要在今日會面,這場在野峰會,能否成為拯救藍白於水火的那道曙光,相信支持者們都引領期待著吧!

先說結論吧!筆者認為,這擺明就是一場典型的政治大拜拜而已。端看其所設定的談話主題,川普關稅戰、司法正義等大哉問,莫說這些何其專業性的議題,不但一時半刻無法白話的向民眾敘明,而且顯然也非廣大支持者所企盼的焦點。再說了,這都是必須手握執政權才有機會具體實踐的政策,按當前朝野勢如水火的態勢,最好今日所做成的結論,執政者會鳥你才怪!
基此,如果真是談這些,幾乎可以預先告訴各位,不用浪費時間了,頂多稍後再找新聞看看那紙擬好的結論即可。又對於結論,也絲毫不必有任何期待,內容絕對是官腔連連,充斥著諸如「捍衛台灣民主」、「伸張司法正義」云云的空話,毫無具體的建設性結論可茲期待。

為何如此悲觀呢?截因於台灣人、甚或可說是整個華人社會的通病,我們實在太習慣於做表面功夫了。無論底心下存有著何等政治算計,但搬到檯面上、在面對民眾的跟前,呈現出來的姿態,就是那種憂國憂民、仿若為國家不惜飛蛾撲火的犧牲奉獻樣貌,致使在如是的框架下,真正想要觸及的議題,根本就施展不開,最終只會流於打哈哈,彼此高來高去,反正也搞了全程直播,就當作是一場秀,交代了事便罷!這種「假」,這種「虛偽」其實在在傷害著多少次讓台灣政治可以更加昇華的契機。

「政治,就是一種資源分配的過程。」這完全沒有甚麼好避諱的,不要總是認為談到資源、講到分配,就認為玷汙了政治人物的風骨。說句不客氣的,你不好意思談分配,人家對手可是不客氣的整碗捧去,拿到執政權,幾千個酬庸職缺填好填滿,完全沒在客氣的。
換言之,我所期待的在野領袖峰會,應是更多觸及到關於具體合作的細節,諸如罷免投票如何聯合抵制、2026地方選舉怎麼最大化在野席次、乃至於2028兩黨要祭出甚麼機制來合作……這些「爭權奪利」之事,才是真正必須促膝長談的項目。畢竟,打不贏選戰、拿不到執政權,講再多公平正義的泛泛之論,不過都只是流於口水,毫無意義啊!
其實,這種觸及到資源分配的政黨合作,在歐美民主國家根本家常便飯。屢屢當選舉結果出爐,各政黨領袖便會去計算各種聯盟的可能性,企盼在資源與議席極大化的雙重考量下,得出最適的合作結果,繼而展開正式的談判進程,甚或鉅細靡遺地將各該政府機構由何黨出任,做成白紙黑字的協議。這樣的合作,非但公開透明,也能有更堅實的基礎,比起我們所熟悉的那種高來高去,要踏實多了。

總是不時的回想著,如果當初「藍白合」的那六點協議,可以直接的講明誰正誰副、內閣各個單位分別由誰來出任,拿出一份足以讓全民驚豔的名單,2024的結果,會否有所不同呢?
唉!過去已翻頁,緬懷也沒意義,該把握的是當下。難得今日在野兩黨主席又要見面了,真的得好好珍惜,千萬不要朱教授、黃教授上身,盡講一些大學殿堂中的教材,讓大好機會又再度流逝。唯有拋下傳統的偽善,正視當權者種種未盡合理的政治算計,才能走出活路,將在野離散的實力,幻化成堅實的監督力道,繼而要談甚麼改革,才有意義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