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2個月裡,幾乎都有大大小小的音樂祭在全台灣相繼舉辦,其中最具代表性涵括全台最大的免費音樂節--台灣祭、年久不衰的大港開唱、安平的浪人祭⋯⋯都成為了時下年輕人瘋狂朝聖的活動。在過去,音樂祭便被認為是淫亂、骯髒的活動,至今仍許多大眾仍無法卸下對音樂祭的負面標籤。

網上近來流傳許多關於大港開唱以及台灣祭的負面消息:「女饒舌歌手表演時的言論如同置身競選現場」、「不明男子麵包下藥分送給參與活動之女性」等言論。然而,這些新聞內容真假參半,卻難以避免人們在沒有確立信息的可信度之前,於不經意看見或聽見之時,便又加深了對於音樂祭的刻板印象。

麵包下藥的風波,在經過查證後,證明是捏造的假新聞。我認為,音樂即自由,風格數以萬計且依然在日漸增加,恰似大眾擁有言論自由一般,沒人能輕易遮住欲表達的口舌。想當然爾,音樂是否與政治有所牽連,必然也是取決大眾的價值觀,沒必要大力譴責、批評。

親身參與各音樂祭後,依然能發現許多人仍然專注在自己喜愛的音樂上,只是單純地隨著音樂搖擺歌唱,同時也會因為聽見自己喜愛的旋律而打從心底感到觸動甚至救贖。

最後也像呼籲媒體和大眾,應該順勢思考部分的指控是否擁有足夠的證據--雖然零星性騷事件確實存在,然而現場大多數的群眾依然遵守「聽團守則」,不應一向詆毀音樂祭舉辦的意念與其存在的意義。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