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週中選會揭露多起罷免案中出現偽造、死亡者連署的情形,引發輿論譁然。罷免作為公民的基本權利,其本應體現民主精神,卻成為特定政治操作的工具。這些案例不僅讓人質疑制度的漏洞,也讓真正基於公共利益發聲的公民參與,蒙上了操作與不信任的陰影。對這樣的狀況,我不敢苟同。

罷免應該是一項嚴肅且有力量的民主手段,而不是任何一方陣營為了報復或鬥爭而任意操弄的武器。當死亡名單也能「被連署」,我們面對的不只是制度失靈,而是政治倫理的崩壞。這種低門檻、低成本卻高破壞力的「罷免亂象」,最終不是懲罰官員,而是傷害了整體民主環境。它讓選民對制度失去信任,也讓真正的問責變得困難重重。

再者,罷免本該是針對「施政不當」而非「意見不同」,現在卻變成了一種表態戰或氣氛操作。政黨動員、網路輿論施壓、情緒渲染連署,這些手段看似動員了人民,實際上卻可能壓縮了多元聲音的空間。當「不爽你」就可以發起罷免,而不是基於具體施政事證,我們離民主成熟的社會其實還很遠。

這不是反對罷免制度,而是反對它被當成政治鬥爭的快捷鍵。民主不是只有投票和連署,它需要的是理性、公平與規則的堅持。如果中選會與社會不及早正視這類現象,未來的政治生態只會更加破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