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歷史的長河中,關稅制度向來成為國家作為對外貿易政策的手段工具。美國總統川普重返美國白宮這數個月間,不斷提出一系列關稅政策,引發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其政策內容不僅變動頻繁,更牽動全球經濟結構,尤其對科技領軍全球的台灣而言更是一大挑戰。
回溯這幾個月來,川普自今年初起推動一連串對美國保護措施;2月13日簽署對等關稅的行政命令,強調將對他國商品施加對等稅率,並反制非關稅壁壘;3月12日進一步擴大貿易戰規模,恢復對全球鋼鐵與鋁課徵25%關稅,取消原有的豁免;隨後在4月2日,更公告對於貿易逆差的國家實施額外關稅。這些舉措才剛上路,不到一週的時間,旋即於4月9日宣布90日暫停期間。包含在上週末新聞看到的豁免關稅各項目清單,本週星期一開工日瞬間看到川普又在新聞中重申目前並未豁免關稅。此類朝令夕改的政策使全球企業與市場難以預期未來方向,對投資信心已早成嚴重衝擊。
從經濟史的角度觀察,關稅政策曾多次導致國際貿易緊張和經濟衰退,對各國經濟造成重大損害。1930年代,美國施行關稅法案,雖意圖為保護美國本土經濟,卻導致世界貿易大幅萎縮,加劇全球大蕭條,也被認為是引發二戰導火線之一。這個慘痛教訓催生1947年在瑞士日內瓦簽訂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ariffs and Trade,GATT),推動多邊貿易自由化,成為戰後全球經濟復甦的重要基石。然而,進入21世紀,關稅再度成為政治操弄的工具。川普政府第一任期的貿易戰已導致供應鏈失衡、通膨壓力上升,而第二任期的政策顯示其策略依然未脫保護主義本質。
面對當前美國前總統川普實施的關稅政策,台灣應該從經濟史中汲取教訓,採取多元化的貿易策略,並加強與其他國家的經濟合作。同時,應加速產業升級與轉型,聚焦半導體、生物及智能科技等高附加價值產業,提升全球競爭力。政府應提供明確且具預測性的政策方向,協助企業應對國際貿易變化,才能在不確定的國際局勢中提供穩定的內部支撐。
一般人著眼於解決問題本身,優秀的人則致力於根除問題的本源;而真正的領導者,應從思維模式與宏觀立場著手,徹底改變問題的根本結構。在當前貿易戰壓力之下,台灣政府與產業領導人唯有不急不徐、清晰理性的思考問題本質,深入剖析制度與結構上的核心弱點,方能從歷史中汲取教訓,並以宏觀視角重新確認政策目標,扭轉被動局勢。正如一句常見名言:如果我有一小時來解決一個問題,我會用55分鐘思考這個問題,然後以5分鐘解決(If I had an hour to solve a problem, I'd spend 55 minutes thinking about the problem and 5 minutes thinking about solutions)。台灣必須以全球貿易的高度與冷靜思維模式,掌握未來經濟的主體權。唯有在深刻理解問題實質內涵之後,所擬定的對策才能真正有效,對症下藥、化危機為轉機。
文/ 傅馨儀(執業律師,日本早稻田大學國際經濟法博士後期研究)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