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出現後,造成很大的震撼,因為能做的事情比單純google搜尋引擎多的太多,除了最近很夯的宮崎駿製圖,還有很多能展現的能力,例如:給予生涯相關建議、心理諮商及算命等等不勝枚舉的功能,但能取代特教老師嗎?

筆者記得之前有和某位教授聊過,教授告訴我:機器人未來能取代很多工作,包括特教老師,只是沒那麼快。我說:怎麼可能?特教班的孩子需要換尿布那些,應該無法取代吧?資源班的小孩有許多情緒適應的問題,這也無法取處理吧?教授說:未來總有一天,是有可能的。我原本不相信,但直到最近AI崛起,發現其實透過AI有許多事情可以做,現在連鑑定安置或是一些特教相關議題都能和它討論,最近讀了一篇文章 <
【老師還沒被AI取代,但你們已經把他變得可以被取代了】>深有所感,是什麼樣子的工作模式? 讓我們的工作能輕易的被取代,從大量文書資料繳交及評鑑後,發現原來社會大眾還有某些家長其實不在意教師的陪伴和除了教學外的東西,而喜歡從上而下不斷要求教師,繳交相關表件、特教評鑑等東西。

換個角度想,其實這些能力,AI都很容易就能擁有,而且繳交速度也很快,AI這些資料庫的能力也都比教師好上太多,唯一無法取代教師的能力,我想應該就只有聆聽學生的需求,給予有溫度的陪伴,而不是制式的文字陪伴,但現在這樣的時間,對於多數教師都像是一種奢求,每天被資料追著跑,每天不停的生資料、交資料,當完成後,早已精疲力盡,不用提要關心學生了,有很多老師連自己的身體健康都無法好好照顧了,因此也有立委及學生團體出來幫忙倡議教師的下班離線權,為的就是讓老師能好好下班休息,而不是24小時on call,提升教師基本權益。

順帶一提,特教學生最需要的不是老師能繳交多少文書資料能在評鑑裡面做了哪些事情,當然也是每天更適性的教學和陪伴,當AI逐漸展現出超乎想像的能力,許多工作看似都可能被取代,而特教老師也不例外地被納入討論大家的名單中。

然而,筆者認為特教的本質從來不是資料與表格的堆砌,而是在於對每一位學生的理解與陪伴,AI可以協助我們更有效率地處理行政,但唯有人類,才能用溫柔的眼神、細膩的感受與不離不棄的耐心,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特教老師的價值,不該也不能被冰冷的系統定義。我想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更會評鑑的老師,而是一個更被看見、被支持、有餘力去「陪伴」孩子的老師,當我們把焦點放回學生與人的本質,那麼,特教老師的存在不但有必要,還是無可取代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