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民黨立委傅崐萁在立法院對著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大罵「間諜,還在國會,拿錢辦事,丟臉」,這一幕讓許多台灣人詫異與錯愕。沈伯洋長期研究中國對台滲透,揭露中共如何透過統戰、假訊息與滲透網絡搗亂台灣,結果卻被親共急先鋒的傅崑萁倒打一耙,指摘他是「美國間諜」。這種令人邏輯錯亂且荒謬的反指控,與過去蘇聯與中共在冷戰期間的「情報戰術」如出一轍,真正充當外國代理人的人,睜眼說瞎話的指控對方是間諜,藉「疑美論」來混淆視聽、轉移焦點的意圖與行徑,根本就是作賊喊抓賊的經典示範。

類似的現象近年來在台灣政壇屢見不鮮,誣指台派人士與反共人士為「美國間諜」的行徑讓人啼笑皆非之餘,不禁想問,反共大罷免的浪潮席捲全國之際,究竟他們具有何種底氣?膽敢無恥地睜眼說瞎話,作賊喊抓賊卻無所忌憚。

從傳播心理學的角度來解析,這類「反指控手法」,並非單純的政治口水,而是一種認知失調後,利用轉移焦點來議題設定的話術。概括這些藍營親共急先鋒的共同特色,他們多數當年曾是大喊反共愛國,跟著威權黨國體制吃香喝辣的既得利益者,如:傅崐萁、王鴻薇、趙少康之流。在台灣民主化與政黨輪替後,台灣逐步正義轉型的過程中,他們似乎集體罹患了喪失既得利益的症候群,由於不再獨尊或受寵,因而心理上所產生了認知失諧(cognitive dissonance)。

心理學上的這種心理失諧,說明人們面對外界環境變化與他們以往的思想、價值或自我概念相悖,因而出現了心理的壓力或焦慮。而藍營既得利益者面對上述的失諧產生的焦慮,他們自我調適的方式,顯然不是敞開心胸來認識外在環境變化,反而是用歪曲現實的方式,來減緩自己心理上的認知失諧。從而反映在他們行為上,竟然是直接變身為親共急先鋒。過去,他們吆喝台灣人跟著他們強烈反共,嗆聲中共為不共戴天的敵人,如今的他們卻全然翻臉變色,不但向中共靠攏,甚至甘為中共間諜,或淪為中共代理人。

這些藍營的親共急先鋒始終無法自我說服自己的立場大變,因此,在面對全球反共聲浪排山倒海而來之際,由於心理認知失諧作祟,只能更變本加厲地透過反美、疑美的論點與作為,把美國詆毀成比中共更壞,不斷地對外散播「美國才是不可信的」、「反共只是美國的工具」的言論,用以降低自身內心的矛盾感,並藉此減緩自己的背叛,合理化自己翻臉變色的心理失諧狀態。 

更令人憤恨的是,心虛的藍營親共急先鋒們,生怕被人看穿說破他們的親共行為,於是只能將看穿他們反共人士,反控為美國間諜,用「說我是中共間諜,你當美國間諜,大家烏鴉一般黑」來自我說服,也藉以貶損反共者並沒有比較高尚。這種正是心理學上所謂的「投射效應」(Projection Effect),企圖將自己的親共投共行為投射到他人身上,來減少內心的不安與失諧。

親共急先鋒在投射效應下的偏誤行為,是透過指控反共人士是「美國間諜」、「美國的走狗」,一方面強化自己的新信仰,更能轉移外界對他們親共行為的質疑。創造混亂,模糊真相的指控,無非就是讓社會大眾難以分辨真假。當雙方都被指控是「間諜」,一般民眾可能會選擇「兩邊都不可信」,進而降低對反共言論的支持。這樣的操作方式,與俄羅斯、北韓、中共過去在國際間的情報戰如出一轍。

說穿了,這種戰術就是中共經常慣用的假訊息戰術,不斷的散播「疑美論」,由親共人物持續指控「台灣只是美國的棋子」、「美國對台軍售是割韭菜」、「美國不會真正保護台灣」為由,讓台灣人對美國產生懷疑,削弱台美之間的信任與合作,同時,進一步污名化反共者,並貼上「美國間諜」的標籤, 削弱其言論的可信度。這種「做賊喊抓賊」的指摘話術,讓台灣內部產生對立與不信任,擴大社會分裂,使台灣陷入「反共=美國走狗」的謬誤,其最終目的,就是讓台灣在美中對抗中孤立無援,最終落入中國的掌控之中。

傅崐萁的「間諜說」並不是單一事件,而是親共勢力與中共蓄意合謀的傑作,它們必將不斷擴大渲染。只是令人不寒而慄的是,這些曾高舉「反共大旗」並誓死反共的藍營人士,如今卻成了中共的傳聲筒,而且還位居立法院當中,這些人為何如此害怕反共者?他們到底在掩飾什麼?現階段,除了大罷免將他們趕出廟堂之外,更迫切需要司法單位以反滲透法追根究柢。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