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段落

在開始談之前,我們先正確理解一些狀況。

假如現在有人想重現一個共產主義的國家,依序的步驟是

1﹑建立一個共產黨。2﹑奪取政權,執行專制獨裁。3﹑利用國家力量,把一個國家的資源『集中』。4﹑重新『公正』『平等』分配財富。

為什麼我會說中國現在是半個共產主義體制,就是根據以上的程序訴說答案。

 

許多人認為,中國已經進入市場經濟,甚至變得資本主義化,但如果深入分析財富分配與經濟結構,會發現大部分財富與機會仍掌握在『國家』與『黨員』手中,而大部分的普通人民則被排除在外。

甚至其實這個國家的財富分配,是『人民』與『國家』進行互相爭利,而『國家』是『裁判兼球員』,所以基本上都爭不贏對方。

 

現代中國學者更明確的指出,現在的中共國更是偏向一個『權貴資本主義』,經濟資源的分配和機會主要由政治權力緊密的菁英跟權貴掌握。

 

現在就要開始從歷史角度談到現在此刻的中共國,指出我說的『半個共產主義體制』的邏輯所在。

 

 

 


 

1. 共產體制的本質:資源集中,國家統一分配

 

共產主義的理論基礎,是將國家所有資源集中,然後由政府來分配,確保「公平」,這也是導致為什麼只有[專制獨裁]國家才有共產,那是因為要把人民的財富給搶奪,在民主國家當中,這當然不被允許,而諷刺的是,連[帝制]﹑[君主制]也都不允許。

 

共產體制第一步就是[藉由專制獨裁,把全國財富集中分配]。

 

然而,這套制度往往導致:

  1. 國家擁有一切,人民沒有財富累積的基礎。
  2. 分配權力掌握在少數統治階層手中,實際的分配並不公平。

 

中國在1949年建國後,徹底實行這套模式:

  • 所有土地、企業、金融機構、基礎設施都變成國有。
  • 私人財產被沒收,人民失去積累財富的機會。
  • 所有工作機會與資源都由政府統一分配,導致只有服從政府的人才有比較好的生活條件。

 

然而,這套制度在中國從一開始就是不公平的,如果翻閱歷史就會發現,它犧牲了廣大農村人口的利益,來支撐城市與勞工階層

 

(1)農村與城市的極端不平等

 

  •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政府透過**「戶籍制度」**,將人口分為農村與城市兩大類,農民的社會福利被完全剝奪,而資源則集中在城市人口。
  • 農民不能自由遷徙到城市工作,也無法獲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醫療、教育、糧食配給等福利。
  • 政府強制收購農產品,以極低的價格購買農民的糧食,然後高價賣給城市居民,造成農民世代貧困。
  • 城市居民則透過國有企業與政府的補貼,獲得較好的生活條件,這導致數十年來,中國的經濟政策始終是犧牲農村,養活城市。

這種情況正是我強調【新中國】的所謂「共產主義」從一開始就不是平等的,而是內部分裂的,並非真正的全民共享財富,而是讓城市居民與勞工受益,農民則被當作廉價勞動力與資源供應者。

所以事實本身就是一個很可笑過程,所謂的新中國的共產制度,打從一開始就已經不公平。

可這個國家卻是標榜[共產主義],或許在新中國的既得利益者眼中,農民不算中國人吧,在我來看,直到1978年開革改放前,真正的新中國人是那些[勞工]﹑[軍人]﹑[共產黨員]龐大群族。

 

之所以所有人都沒發現這個問題的原因在於,由於將群體[二分化],除了行政官員會與其他城市﹑省分的人做討論並比較外,大多數的人都是生活在[各自的封閉圈內],就自然把這一切視為理所當然。

 


 

2. 改革開放:資本主義的假象,財富仍集中在國家與黨內

 

1978年,中國開始改革開放,允許私人經濟發展,表面上看起來是一種資本主義的轉變,但實際上,真正的市場機會仍然被國家與共產黨牢牢掌控

 

(1)改革開放的源頭:共產黨無力負擔城市人口與勞工的經濟負擔

 

  • 改革開放的真正原因,並非單純為了發展經濟,而是因為共產黨已經無法負擔3~4億城市戶籍與勞工人口的開銷。
  • 這些人過去依賴國有企業與政府補貼,形成嚴重的財政負擔。
  • 為了甩開這些累贅,共產黨推行「市場改革經濟」,但實際上是希望減少對這些人口的財政支持,讓他們自生自滅。
  • 最終的結果,是將受惠群體縮小,從原本的城市與勞工,變成只有更忠誠於共產黨的群眾。而回顧過往,可以發現,這些可以享受社會資源的政府崗位﹑國有企業﹑國有企業職位,很多都成了世襲或者是家族共同擁有,或者不同的家族互相交換利益,來掌控社會階層當中權力的位階。
    可如今相信大多數人們都知道,政府崗位﹑國有企業﹑國有企業職位本身應該都是屬於全體人民所有,也可以憑藉自己努力去競爭。

 

(2)國有企業仍然壟斷經濟命脈

 

  • 雖然市場經濟有所發展,但核心領域仍然被國有企業壟斷,包括:
    • 金融業(銀行、證券)
    • 能源產業(石油、電力、天然氣)
    • 電信業(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
    • 交通運輸(高鐵、航空)
    • 大型製造業(軍工、鋼鐵、汽車)
    •  
  • 這些行業擁有最多的資金與機會,但普通人民無法參與,只有與政府關係密切的人(即黨員或國企高層)才能從中獲利。

 

(3)權貴資本主義:資源只分配給對黨忠誠的人

  • 在改革開放後,雖然私人企業開始發展,但大多數成功企業家都與政府或共產黨有密切關係,例如:
    • 國企高層在退休後,轉身成為私人企業的董事。
    • 許多成功的民營企業家,背景都是高級幹部或其親屬。
    • 如果企業不與政府合作,隨時可能被打壓,甚至被沒收資產(如馬雲的螞蟻金服IPO被叫停)。
  • 真正的市場機會,依然只屬於那些與政府關係良好的人,而不是普通人民。而且隨著時代的更新,總會有新興的產業出現,但由於國家的資選分配決定權是在黨員身上,所以當新興產業做大做強後,往往掌握權力的人就會私下介入來掌控一切。
  • 在中共國,真正掌握國家資源財富的,並非人民而是共產黨本身。

 


 

3. 結論:中國為何是「半個共產體制」?

 

中國的經濟模式其實打從建國一開始就是一種**「半共產、半權貴資本主義」的特殊體制**,這正是中國經濟問題的根源。從新中國成立開始,就已經奠定了財富分配不均的結構,『農民被剝奪資源,城市勞工與政府機關則享受較多的利益』,這樣的不公平現象演變到現在變成『農民與城市勞工階層被剝奪資源,對黨更忠誠的人則享受較多的利益』,並隨著共產黨權貴群體共同壟斷經濟,而更加嚴重。

 

要知道,過去的共產體制,好歹也還有分潤給勞工階層,但如今卻藉由[市場經濟改革]的理由將這些群體踢出去,讓農民﹑勞工﹑商人﹑其他各﹑其他各職業人民成了國家共同一層的存在。

可因為保留共產體制的原因,財富的分配仍然兩極化。這也正是廣大中國人們感受矛盾狀況原因所在,正因為9成人口的地位都是一樣的,所以認為這是正常的,可同時知道那1成的待遇有多好,所以總搶著入那群體。

 

這也說明了,為何中國人民至今仍然難以累積財富,因為本質上,他們的資源從一開始就被國家剝奪或即將被剝奪,而如今的「市場經濟」,也不過是另一種形式的權貴分贓

 

所以往往會發現,有錢人跟黨員後代親屬,往往都是將資產移居海外生活,那只是因為他們更能感受這個國家的真實狀況,所以覺得在中國不安全,可這些海外的人又非常擁護共產黨,那是因為他們的財富還是持續從中國這邊獲取。

 

最後講述一個更明確的事實,目前的中共國在於『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當中特別強調『社會福利』的支出比例,中共國人其實還輸[印尼]這個國家,而且印尼還只是在世界的平均線高一點。

 

首貼於

https://vocus.cc/salon/65ad113ffd897800019e0940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