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融合教育已經實施十年,我們看到了什麼? 在跨階段轉銜安置時,透過鑑定安置輔導會議,委員們給予專業的意見後,許多家長仍堅持自己心中想要的學校,讓孩子進去不適合的學校,滿足自己的想像,但孰不知,卻造成自己的孩子跟不上同儕,形成無形的壓力,除了和原班同儕學業上的格格不入外,對其生活自理或是人際互動也並無太大的幫助。

        在台灣的特教生其實很幸福,有許多不同學校,例如:特教學校、啟聰學校、啟明學校、一般學校特教班及不分類資源班,可以安置各類型的身心障礙學生,依照不同需求及能力都能適性安置,而有些家長都會有迷思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一般同儕能有互動,經過筆者在現場教學十幾年,若是個案能力與一般同儕相距甚遠(例如:認知缺損已達中度以上的孩子),其實安置在一般學校不分類資源班,只是讓他學不到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養活自己的能力,筆者認為每個學生就像孔子說的應該要因材施教,才能依照自己的能力學到最適合自己的東西,就能避免在班級內當客人。

特教融合下一哩路

  • 依法保障真正達到適性安置

在鑑定安置會議時,除了聽家長心中的想法外,能建立相關法規保障專業人員的建議,才能達到真正的適性安置,資源才能真正用在需要的學生身上。

 

  • 減少特師相關課務及文書資料

讓特師必要時能進入普通班級,協助需要的個案,減少班級導師的負擔,筆者發現以往每個班級安置特生的人數多數落在1-2位,但現在在普通班班級發現安置超過3位特生以上的班,已不再少數,需要特師介入的時間也超過以往的時間。

 

  • 補足缺少的特教教師及相關人力資源

目前最容易出現情緒問題的障礙類別為嚴重情緒障礙、自閉症,當然其他障礙也會出現情緒問題,但此兩類在融合教育中最常出現問題,因為其障礙特質表現較為內隱,根據108年度高級中等學校以下嚴重情緒行為障礙學生6437人、自閉症15531人,五年內(113年度)嚴重情緒行為障礙學生增加到9733人、自閉症22683人,增加快一萬人,都會型學校特教老師師生比仍居高不下,而整體特教老師人數未有顯著增加。(資料來源:特教統計年報)

  • 調降學生班級人數,達到教育融合精緻化

除了穩定調降特師師生比外,也應考量普通班班級導師的負擔繁重,在少子化的現在,每個孩子都是寶貝,調降普通班班級師生比,也能讓導師照顧個別學生需求更完善,同時和特師互相合作,達到筆者心中真正的教育融合精緻化。

 

        綜上所述,在台灣融合教育十年來,確實為特教生提供了更多樣化的學習機會,但在實務操作上仍存在許多挑戰。適性安置不僅關乎學生的學習成效,更關乎其未來發展,唯有家長、學校與專業人員共同合作,才能真正落實「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在適合的環境中成長。未來,筆者期盼能透過法規保障鑑輔會的專業建議、減輕特師負擔、優化普通班級人數配置,我們才能邁向更精緻且有效的融合教育,使每位孩子都能獲得最適切的學習支持,發揮最大的潛能。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