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有人說市場是一座城市的縮影,從生鮮的蔬果到熟食的地方小吃和佳餚,傳統市場以攤商聚落匯集而成,而漸漸的形成當地兼顧三餐、生鮮蔬食甚至日常用品的採買地,而市場又並不僅僅如此,各城市、各鄉鎮的市場多為人際互動強烈的地域,透過市場人際互動強大也演變有當地特色小吃及食物融入市場販售,所以才有美其名要認識一個地區,就從市場特色小吃開始的說法。

    現今都市化快速,人們的作息時間及步調也有所轉變,無法配合傳統市場所營業的時間日益增加,又或是相關都市計畫的演變,使得傳統市場受到威脅。以直轄市為例,有許多從傳統市場一條街聚落轉型為具有冷氣的建築商場,又或是透過增加熟食中心和座位區,吸引更多民眾之進入購買意願,試想早上來買完生鮮蔬食,中午便能在內一併解決。但多數因為居住族群的適應程度跟意願,僅多於直轄市較為有市場轉型成功之案例,不過筆者認為,此趨勢隨著都市化的進步,未來將會有更多傳統與創新的結合,整合聚落型傳統市場,進而透過配合城市的發展,走向屬於自己地域所適合的融合市場,而這個「融合」不僅融合傳統及創新,更進一步融合地區的特色美食及地方發展。

    一座具備地方特色的傳統市場,一直是多數饕客認識一座城市的開始,從傳統市場的轉型到以建築商場形式的結合熟食、生鮮甚至是用品也有著其一定的難度。以屏東西市場來說,這座屏東第一座指標性的冷氣市場,不僅作用於日常飲食的採購,兼具著擁有休憩座位區享用熟食,甚至可以在這裡滿足飽食及購物的需求,而不再是過於倉促的市場尋寶。而市場也不僅僅是市場,他是一座城市的聚集地,在冷氣市場裡也亦需代表著這樣的指標,筆者看見屏東西市場融合城市美學的特色,透過綠建築及內部設計規劃不僅能變成城市觀光亮點之一,更有機會透過屏東西市場融合居民生活的樣態,站穩於當地居民一定的喜愛跟需要。我想一座城市需要整合傳統市場轉變為建築商場,確實有其一定的過程及難度,但看見的是屏東西市場不僅是讓市場成為屏東市新一個觀光亮點,更是積極融合透過城市美學的佇立於每個居民的生活當中。

    多數談論冷氣建築市場,可能較談論於直轄市之整合再造,倘若多數其他縣市在人口及消費能力並不及於直轄市時,恐會面臨其他不同的隱憂,而有自己地方特色的市場,更顯見可能是市場轉型頗受關注的要件。筆者認為,屏東西市場在內部不僅有透過飲食座位區的規劃讓其有熟食商家的飲食區域,更甚至也有許多特色飲食、文創商家又或是文青網美風格具年輕人喜愛的餐飲店,其兼顧多年齡層讓各世代皆滿足各自的需求與興趣。然我想試舉借鏡新加坡著名的街區熟食中心(food court)為例,新加坡是多個族群及國籍融合的國家,其著名的food court更整合了照顧當地居民所需求及接受的各個飲食文化,在food court內就能享用多族群美食,進一步不僅服務了當地居民之需求,更打響知名度成為觀光客必訪之地。而屏東西市場亦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地方的特色小吃、美食不僅能符合當地居民的需求,更期盼能進一步的成為觀光客群亮點的行程之一。

    市場應回歸該地區居民的需求,在足以照顧居民有佔地方上一定指標地位時,便能進而成為地方觀光亮點之一。而市場融合城市也是其必要之目的,唯有永續發展的讓整合過後符合現今社會步調和發展的新型態市場,才能使城市兼顧美學及多功能,便民的符合各年齡層及族群的需求。

    然而,其市場型態的轉型定位固然有陣痛期,好比接受新型事物需要一定的時間,但展望在非六都直轄市的地區,也能有更多傳統與創新融合的生活日常,更甚至筆者認為,兼顧傳統在地特色及創新文青飲食的生鮮熟食兼具市場才能顧及在地居民採買和欲前往深度探索的饕客,而在屏東西市場就有看見如此的亮點可能。

    試舉在近期舉辦的「屏東西市場春之饗宴辦桌活動」就以市場內原有的攤商集合,利用多元美食辦桌吃到飽形式,一方面讓參與民眾更認識西市場的創新文青飲食;另一方面利用人情味連結,進一步達到與社區、民眾及饕客對於在地市場轉型的歸屬感。縱使欲轉型的新型冷氣市場固然會存在許多需要解決的問題,然而也會在對於消費者及熟食、生食商家中存在需要取得的平衡,但對於筆者認為,這都會是未來市場轉型定位及讓傳統與創新融合於生活日常的亮點。

(屏東西市場春之饗宴辦桌活動,圖片提供:阿猴3號店)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