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總統川普再次批評台灣在半導體產業中的角色,聲稱台灣「搶走」了美國的半導體製造業,並揚言要透過政策推動晶片產業回流美國。對此,台灣總統賴清德強調,全球半導體供應鏈是國際分工的結果,台灣政府將與美國進行溝通,並提出更多對美投資計畫,以緩解美方的疑慮。然而,這場圍繞半導體的政治與經濟角力對台灣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會。

川普的言論與政策反映出美國希望減少對外國供應鏈的依賴,尤其是在半導體這一關鍵戰略產業上。美國的擔憂有兩個層面,一是經濟層面,希望帶動本土半導體產業復甦,創造就業機會;二是國安層面,擔憂對外國晶片製造的高度依賴可能削弱美國的科技自主權。這也解釋了為何美國政府近年來積極推動《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試圖吸引更多企業在美國設廠。

然而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困境並非只是製造基地的問題,而是涉及整個技術生態系統的建設。即使台積電、三星、英特爾等公司在美國擴大投資,仍無法立即改變美國本土晶片供應鏈的現狀,因為晶片產業需要的不只是工廠,還包括成熟的供應鏈、技術人才與研發環境。

在這樣的背景下,台灣應該如何回應川普的壓力,並在維護自身優勢的同時,與美國保持穩固的合作關係?首先台灣應深化與美國的半導體合作,強調雙方的互補性。賴清德在談話中指出,半導體供應鏈是一個全球化的生態系統,台灣與美國的關係並非零和競爭,而是互補合作。台積電已經在美國亞利桑那州投資650億美元建設新廠,這顯示出台灣對美國市場的重視。台灣政府應進一步推動雙邊產業合作,例如鼓勵更多美國企業參與台灣半導體供應鏈,讓美國的利益與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更加緊密結合。

其次台灣可以擴大對美國的投資與技術合作。既然川普關心的是「美國就業」與「產業回流」,台灣可以在此方面釋出善意,例如在美國加碼投資半導體相關的研發與人才培育計畫,提升當地技術能力。這不僅可以緩解美方壓力,也能讓台灣在美國供應鏈中維持重要地位。

此外台灣應積極推動全球「民主供應鏈」聯盟,強化與美國、日本、歐洲等盟友的合作,共同建立韌性更強的半導體供應鏈。這樣的做法不僅能減少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也能強化與其他民主國家的經濟連結,降低來自地緣政治風險的不確定性。

由於川普過去也批評台灣在國防支出上的不足,台灣政府目前計畫將國防預算提高至GDP的3%。這有助於增強台美軍事合作,並向美國展示台灣有足夠的自我防衛決心。這樣的舉措不僅可以提升台灣的安全保障,也能讓美國政府更願意在其他議題上與台灣合作,而非只關注貿易逆差與產業回流問題。

台美在半導體產業上的合作關係深厚,短期內不可能輕易改變。然而,隨著全球供應鏈變化與地緣政治影響,台灣必須在「全球化分工」與「維護自身技術優勢」之間取得平衡。美國希望產業回流,但短時間內難以完全取代台灣的技術與產能;台灣則需要確保自身在全球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同時避免在國際間陷入過度依賴單一市場的風險。

因此台灣未來應持續推動多邊合作、擴大對美投資、強化全球夥伴關係,並在與美國協商時以「互補」而非「競爭」的角度切入,確保台灣半導體產業的全球領導地位。同時,政府應積極爭取更多盟國的支持,建立更穩定的產業與安全聯盟,確保台灣在未來的全球科技競爭中,仍能保持領先地位。

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