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小笠原總結指出,民進黨自2014年至2024年的相對優勢已經落幕。這十年間,民進黨憑藉太陽花世代的支持、兩岸危機意識以及國民黨的失敗,連續掌握總統大位與國會多數,甚至在國際上站上「民主防線」的核心。然而,2018、2022、2024三次選舉的連續挫敗,卻清楚宣告:民意的耐心正在消耗,優勢不再是理所當然。

問題不僅在政策,更在政治文化。蔡英文八年執政,雖然穩定兩岸局勢、推動能源轉型,但在用人風格上卻留下「官大學問大」的印象。許多部會首長與幕僚偏向小圈子或形象牌,對專業建言充耳不聞。當官僚體系只習慣向上討好而非直言進諫,專業逐漸被架空,政策就流於口號,無法回應民生痛點。

2018九合一大敗,2019補選與2020總統選舉僥倖過關,但2022再度潰敗,2024雖然保住總統,卻失去國會主導權。這三次重大挫敗,反映人民對「傲慢無感」的反撲。民進黨的十年優勢,並非被國民黨奪走,而是被自己消磨殆盡。

如今賴清德總統上任,正面臨一場「謙卑試煉」。他能否做到「禮賢下士」,將決定民進黨是浴火重生,還是徹底沉淪。醫師出身的他,懂得專業合作的重要,也有地方治理的經驗。但若仍陷於派系分贓、聽不進異議,再大的改革決心也會被架空。能源、長照、司法、國防,這些高度專業領域,都需要真正讓專業領航,而不是政治凌駕。

「得人者興,失人者亡。」民進黨的十年優勢已然落幕,但歷史並未結束。賴清德若能把失敗轉化為謙卑的力量,廣納專業與異議,仍可能在困境中再起;若繼續自我封閉,那麼淘汰,只是時間問題。

作者:蕭錫惠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