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鏡新聞近期所公布的民調顯示,賴清德總統的施政滿意度,來到過半的50.9%,回顧同個機構過去一年的數據,大致也都維持在五成的水平。相對於同一份民調的卓榮泰院長滿意度僅在四成左右徘迴,彼此間顯然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但您或會納悶,啊卓榮泰不就賴清德總統任命的麼?任何政策的最後拍板者,不還是總統,哪有院長置喙的餘地,何以總統反而獲得較高支持度,而院長相對偏低呢?卓揆是不是揹鍋了啊?

答案,是肯定的,沒錯,卓揆就是出來揹鍋的。
「總統高,院長低」的滿意度落差,這現象並非賴政府上任才出現,而是從前總統蔡英文時代便已開始。回顧當年蔡政府時期,蔡總統本也是個敢言之人,諸如「勞工要自立自強」、「勞工是民進黨心中最軟的一塊」等名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但也大概就是從那場「一例一休」的攻防戰後,讓蔡總統頓悟到,自己動輒站上第一線,對民調根本沒有幫助,反而都是折損居多。
於是乎,自此之後,蔡總統不是就展開多達千餘天不召開記者會的日子麼?加上任命了作風相對強勢的蘇貞昌擔任閣揆,仇恨值悉數往蘇揆身上攬,總統則重新修正人設,到處「微服出巡」那麼巧被拍到,就這麼成為「辣台妹」,還有甚麼「慈母守中線」、「寸土不讓」的口號,讓蔡的民調自此始終維持高檔,完全擺脫初期執政的陰霾。

這套「養望」的策略,其實像極了古代的帝王術,皇帝長年身居皇宮內,幾乎不到民間走踏,人民因著對其陌生,或心生敬畏,或備感尊敬,對皇帝的印象,就是個統御國家的象徵身分,不致於出現嫌惡之感。至於一切與民生相關的事務,盡階都是皇帝所任命的宰相來負責,功過得一肩扛,做不好就得被換掉,對人民來說,宰相因著與一己息息相關,當生活陷入困頓,仇恨自然向著宰相而來。
看來,儘管蔡賴向來水火不容,但總是基於同黨情誼,這套帝王治術,或許蔡總統還是毫無保留的傳承給繼任的賴,如今賴卓同體的情景,幾乎與當時蔡蘇體制如出一轍。一位扮白臉,一位扮黑臉,白臉的拿來討好民眾,黑臉用以對付在野,分進合擊,無往不利。

但既然說了是「帝王術」,自然是不符民主原則的。對照「皇帝-宰相」與「總統-閣揆」的差異,相仿體制若要放在民主政治框架中運作,該多點甚麼嗎?
答案,就是最初憲法所規定的「閣揆同意權」。
民主時代,立法院就是代表著主流民意,所以經立法院同意的閣揆,才具有絕對的民意基礎,在肩負著民意作為底氣的前提下,偶而若與總統存有著政策上的歧異,也才更具有議價磋商的空間,這便是曾經憲法所希冀走向的「雙首長制」。無奈,如今憲法中拿掉了閣揆同意權,行政院長等同成為總統的幕僚長,事事都得聽總統的,毫無行政裁量權可言,擺明就是個擋箭牌,與過往的宰相無異,讓總統得以仿效往昔的帝王術,大行「有權無責」的施政,真的合理麼?
(*卓揆最近很嗆,老是對在野嗆聲「倒閣」,但卓揆您就是個免洗的,倒不了背後的那位影武者,倒了您,還有千千萬萬的您,更況您還可能因此「倒閣做更大」,去到更肥的位子,倒這個閣,有意義嗎?)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
請繼續下滑閱讀:郭台銘老臣仍寄生群創,日產高層內鬥不休,投資新事業對鴻海會是好主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