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汽車大廠日產與本田的經營統合談判破裂!由於彼此無法同意控股公司之下的雙方估值,加上本田提議讓日產成為其子公司以加速重組,造成日產單方面喊停。消息一出,不僅震驚全球,也讓長期觀望的潛在買家鴻海重燃希望。

外界一般認為,日產拒絕成為本田子公司,加上鴻海過去經營夏普也尊重其自主性,鴻海要推進與日產的合作,應該會同樣採取收購股權方式。然而有「夏普經驗」的鴻海高層深知,收購很困難,而即使收購成功,不一定就能順利發展。兩家大公司要整合,理念、策略、人事都有太多的眉角。

郭台銘掌權時的面板投資經驗,可以為今日的鴻海電動車決策借鑑。收購日產對鴻海很重要,但鴻海必須審慎評估,不要重蹈郭台銘的覆轍。

 

郭台銘最慘烈的戰略決策:投資面板

鴻海雖然在 2016 年取得夏普經營權,但當時這樁投資拖沓太久,已經瀕臨失敗收場。同一年,郭台銘還宣布「飛鷹計畫」投資百億美元在威斯康辛州興建面板廠,但在 2018 年中國就全面開出高階面板產能,大尺寸面板市場報價腰斬,威州百億投資等於打水漂。投資夏普和威州為時已晚,趕不上美、中的市場變化。

美中市場變化只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郭台銘的面板敗因,從最初群創併購奇美電時已經註定。面板業的特性是大賺大賠,與許文龍在傳統產業的經驗相差太遠。原本奇美集團是出了名的幸福企業,但投資面板太過燒錢,惹得許文龍說:「原本想養小狗,結果變成了大象,現在又要養成恐龍了。」

奇美電這隻面板恐龍,同樣帶有奇美集團的幸福安逸感,下午 5 點就可以跟著奇美實業下班。即使後來與群創合併後,南廠仍維持幸福的制度。對於公司困境,安逸的奇美電內部彷彿溫水煮青蛙,例如奇美電明日之星、第一座面板廠的廠長丁景隆,長年做不出突破性的產品,讓奇美電無力突破日韓面板廠攜手品牌廠的防線,財務負擔越來越大。

奇美電的技術困局,促使業務部門鋌而走險,暗中策劃了台韓面板廠共同討論市場供需的「水晶會議」。這一會議後來因為三星的加入與背叛而變質,導致美國司法部在 2006 年對台韓面板業發動反托拉斯調查。

雖然 2009 年 11 月奇美電與群創宣布合併,但郭台銘許下「群創合併奇美電要發揮一加一大於五」的豪語,顯然對這樁婚事太過樂觀,全然沒注意到奇美電是物腐蟲生。

2009 年 12 月,奇美電向美國司法部認罪,被迫支付 2.2 億美元的罰款。同一時期,在中國市場戰功赫赫卻因人事變動去職的原電視面板產品事業處協理陳立宜,接受中國 TCL 集團聘書,西進協助成立華星光電。此時,台灣面板業的天空已是烏雲籠罩。

2010 年 3 月,舊奇美電與舊群創合併作業完成,正式更名為奇美電子股份有限公司(Chimei-Innolux,2012年改回群創光電),孰料才隔一個月,總經理何昭陽和協理楊柱祥(現為群創總經理)就宣布達成認罪協商,即將赴美坐牢。往後半年,美國司法部還起訴了奇美電前銷售部門負責人黃文宏、前業務副總王幸宗。

儘管奇美電業績下滑是因為金融海嘯衝擊,以及不堪日韓的競爭,但根本問題還是在於台廠在技術或成本都喪失優勢。然而被起訴、做牢的,卻是為了公司夾縫求生的業務部門,技術主管與業務主管之間,不免因此生出嫌隙。

舊奇美電內部已經雞飛狗跳,當時與舊群創合併,兩派人馬更待磨合,可是內憂外患下公司派系傾軋反而加劇。有些人被迫離開公司,有些人為了自保轉投郭台銘麾下,至今仍寄生群創。由此可見,投資一家虧損連連的企業,看似便宜買賣,卻可能變成燙手山芋。

回頭看每況愈下的日產,獲利大減固然是不敵中國電動車廠追擊,深層原因卻是公司派系內鬥太烈,導致決策與執行紊亂。雖然我們很難預判日產社長內田誠、鴻海電動車策略長關潤之間的恩怨,會怎樣牽動日產的未來,但鴻海卻不得不警惕派系內鬥對重大投資的影響。

 

複雜派系內鬥,連累群創長年虧損

奇美電一波未平,一波又起。2010 年美國司法部對台灣面板廠大起訴,不到一年,丁景隆任董座的奇美電子公司啟耀光電,就爆出操作日圓即期外匯失敗,幾乎賠光整間公司資本額。

當年今周刊報導:「該公司資本額二十.七億元,上半年營收二十九.二億元,稅後淨損四.七億元,但上半年啟耀本業賺三千多萬元,虧損是匯兌損失所造成,再加上七、八月的十五.四億元匯損,等於啟耀光電操作即期外匯,幾乎把公司資本額都賠光。」

時任啟耀總經理立刻捲舖蓋走人,第二大股東奇美實業(由許文龍家族掌握)則公告道歉、安撫股東,力挺舊奇美出身的丁景隆。

後來,郭台銘人馬與許文龍家族經營權爭端越演越烈。原本丁景隆應該在合併後協助南廠(舊奇美)與北廠(舊群創)磨合,孰料丁景隆立刻緊抱新董座段行建大腿,拋下前東家許文龍家族。

為了撐過美國反托拉斯訴訟的黑暗期,段行建花費數年苦心整頓群創,孰料剛有起色,郭台銘卻在 2014 年底拍板投資興建專攻 LTPS(低溫多晶矽)技術的路竹廠。

希望暫時轉趨保守經營的段行建,與強勢介入的郭台銘意見不同調,兩人嚴重衝突,郭台銘甚至一度打算逼退段行建,改由戴正吳等人全面接管,想不到丁景隆為首的五位副總卻聯名上書郭台銘,表明將與段行建共進退。

段行建雖然保住董座,但路竹廠投資案仍然通過,後續也毫不意外連年虧損。為了此案段行建與郭台銘已無互信基礎,投入大量資金打造 LTPS 工程師團隊卻沒能保住。問題,仍然是內部鬥爭。

原本對段行建忠心耿耿的丁景隆,在這段時間竟獲得了郭台銘信任,帶著大批南廠團隊前往中國咸陽,與中電彩虹合作建廠,最後竟讓中電彩虹把 48 名有建廠經驗的 LTPS 工程師挖走。

郭台銘對此事大為震怒,對有關人員祭出法律追訴手段,對於捅出大簍子的丁景隆卻是輕輕放過。在丁景隆 2016 年底回台歸建時,已經高升群創執行副總之位,與郭台銘有隙的董座段行建卻是在這波人事異動中提早「辭職交棒」。

面板業內部賞罰不明,讓許多人心寒,加上中國用先進產線、高薪職位利誘,有太多台灣工程師選擇西進中國,幫助陸廠遍地開花。2 年後,這些面板廠全面量產血洗市場,導致群創營收長年萎靡不振,鴻海在威州的「飛鷹計畫」也煙消雲散。

然而,像丁景隆這位奇美電轉投郭台銘麾下的老臣,至今仍寄生群創。

 

郭台銘老臣長年吸血群創

啟耀光電操作外匯慘賠,害許文龍家族越虧越多,最終全然退出面板業。啟耀至今仍是群創的賠錢單位,尾大不掉。身兼啟耀董事長的丁景隆這類老臣,若只是平庸、缺乏戰略眼光,那還情有可原。但群創的大不幸,就是這批老臣頗有私心。

仗著諂媚大股東郭台銘,丁景隆一直盤踞在群創董事會內,還讓群創分出資源,讓他成立另一家全新子公司「方略電子」,同樣自任董事長。

為了宣傳剛成立的方略電子,丁景隆用繞來繞去的詞藻加以包裝,自稱「全球首家 Panel Semiconductor 公司」,自詡「橫跨各種科技領域的異質整合平台」,但掩蓋不了方略電子沒有研發製造能力的事實。

方略電子的商業模式是研發,模仿半導體業無廠 IC 設計公司的形式,丁景隆讓希望方略負責研發,製造交給群創。但方略的研發人力卻是跟群創借調的,方略電子的成立本質上只是為了丁景隆想展現自己「有在做事」。

例如群創的電視事業單位(TV BU)曾向方略電子委託開發 P.075 AM Mimi-LED 燈版,方略用了群創的研發人員,再委託群創製造——原本群創可以自行研發、自行製造,現在卻要替方略負擔開發成本,還要付給方略「專利費用」,這種行為實際上就是對群創吸血。

值得一提的是,方略設計 P.075 AM Mimi-LED 燈版用到的部分冶具只有台南、寧波廠有;一些工序需要啟耀光電的生產設備。群創台南廠、啟耀,這些廠房都是丁景隆主掌的範圍。

丁景隆經營方略的模式或許不一定犯法,但這種做法宛如附骨之蛆,是群創長年積弱不振的隱藏原因。組織磨合不順與老臣師心自用的流弊,群創的這些寶貴教訓,是鴻海的警鐘——投資新事業對鴻海真的是好主意嗎?

 

日產歷任社長恩仇宛如丁景隆翻版

法國籍的日產傳奇社長卡洛斯・戈恩(Carlos Ghosn),曾經是外號「Fix-it先生」的日產救世主,甚至長年穩坐全日本最高薪的CEO待遇。但是這樣一號人物,竟因為低報自身薪資,並挪用公款進行私人投資,在 2018 年被日本警方逮捕。

檢舉人是與戈恩有師徒情誼的西川廣人,西川成為下一任日產社長。但是因為利用日產股價波動圖利自己的薪酬醜聞,西川很快就黯然下台。繼任的日產現任社長內田誠也不平靜,除了社長選拔時鬥走了時任營運長關潤,之後還捲入監控前營運長 Ashwani Gupta 的疑雲,監控案甚至牽涉到與雷諾首席執行長 Luca de Meo 的幕後交易。

同樣是最高層圖利自己、同樣是老臣背叛老長官,日產歷任社長的恩仇彷彿丁景隆翻版,經營團隊宛如一盤散沙。奇美電曾在數位電視浪潮中炙手可熱,日產更是享譽全球的百年大廠,但是公司內部盤根錯節,鴻海雖有宏大戰略,也不得不檢視收購/併購對象是否金玉其外。

鴻海雖然以併購擴張著稱,但是要對奇美電、夏普、日產等較具規模的企業發起收購/併購,必須要耗費許多時間才能夠磨合。若不能大刀闊斧改革「老臣」的流弊,那麼在面板投資經驗上吃的大虧,極有可能在電動車再體驗一回。

收購日產,真的划算嗎?鴻海出手之前,應該要再好好想一想。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
請繼續下滑閱讀:敗絮其中! 中國三億人瘋買彩券習近平應看清楚經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