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川普日前簽署行政命令,宣布要讓美國成為「AI世界之都」,並要求在180天內制定「人工智慧行動計畫」(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ion Plan)。這項政策的核心目標在於維持並增強美國在全球AI領域的主導地位,進一步促進人民繁榮、經濟競爭力及國家安全。這一舉措不僅將影響全球AI發展格局,也為台灣的科技產業帶來挑戰與機遇。
川普政府對AI的重視並非突發之舉,而是延續了近年來美國在科技領域的戰略布局。從半導體出口管制到《晶片與科學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美國已展現出維護自身科技競爭力的決心。這次的AI行動計畫進一步表明,美國不僅要掌握AI技術的發展權,更希望透過政策工具強化本土人才培育、產業投資及國際合作,以確保美國在AI競爭中的領先地位。
然而美國強勢推動AI發展,勢必將對全球供應鏈與科技生態系統產生深遠影響。對台灣而言,這既是競爭壓力也是合作機會。台灣擁有全球最關鍵的半導體供應鏈,特別是在高效能運算(HPC)晶片領域,台積電的技術領先全球,成為AI算力發展不可或缺的基礎。美國要成為「AI世界之都」,無法忽視台灣在硬體製造方面的關鍵角色。然而隨著美國在AI技術與應用層面的加速推進,台灣若無法在軟體、演算法及AI應用場景上有所突破,恐將被侷限於「代工基地」的角色,長期來看可能喪失科技產業的主導權。
因此台灣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因應美國AI政策帶來的挑戰與機遇。首先政府應加速制定台灣的「AI國家戰略」,並以「半導體+AI」為核心,強化硬體與軟體的整合能力。過去台灣的科技發展主要聚焦於硬體製造,但AI時代的競爭不僅限於硬體,還涉及資料運算、軟體開發及AI應用服務,台灣應積極發展自有的AI生態系統,以避免被鎖定在低附加價值的供應鏈環節。
其次台灣應該深化與美國的AI合作,利用雙邊科技交流機制,爭取在美國AI行動計畫中的參與機會。例如可透過台美科技合作平台,確保台灣企業能夠參與美國AI生態系統的發展,並爭取成為美國企業AI硬體供應鏈的首選夥伴。此外台灣應積極爭取與美國政府及企業合作,在台灣設立AI研發中心或算力基地,提升本地技術能量與人才競爭力。
再者人才培育將是台灣能否在AI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關鍵。台灣的工程技術人才素質優異,但過去較少關注AI核心技術,如大規模語言模型(LLM)、自動化機器學習(AutoML)及AI倫理治理等領域。政府應與產業界及學界合作,推動AI高階人才培育計畫,並透過國際合作吸引頂尖AI研究人才來台,建立具有全球競爭力的AI人才庫。
最後台灣必須思考如何建立具有國際影響力的AI應用場景。美國的AI發展不僅聚焦於基礎技術研發,還涉及AI在醫療、金融、智慧製造及國防安全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台灣應該發展符合自身產業特色的AI應用,例如智慧製造、半導體自動化、生技醫療AI等,並透過政策支持新創企業發展國際市場,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或供應鏈。
川普政府的AI行動計畫無疑將推動全球AI競爭進入新階段,而台灣若要在這場競賽中維持優勢,必須超越硬體製造的框架,積極發展AI核心技術、培育國際級人才,並建立具備全球競爭力的AI應用生態系統。唯有如此,台灣才能在全球AI產業鏈中占據有利位置,確保未來的科技競爭力不被邊緣化。
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
請繼續下滑閱讀:美日台戰略聯盟:區域安全新格局的關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