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若有大數據分析台灣的新聞時事關鍵字,相信「民團」這兩個字,應會是過去一年的熱門關鍵字之一。杜絕國會濫權民團發起、青鳥行動民團發起、就連大罷免時代,綠營柯建銘總召也宣稱,是由民團發起,執政黨團只是「協助」民團達成任務而已,這等違心之論,不知從那個整天把「雙罷」掛在嘴邊的萬年老柯口中說出,自己都不害臊麼?

撇開政治色彩之別,平心而論,不覺得台灣正陷落在一種「遠看像民團,近看是民進黨團」的情境麼?對民主政治而言,有著甚麼樣的疑慮麼?

民團,精確的定義,應是由自主公民社會所發起,有組織性的就特定公共事務,向政府提出監督與質疑,藉以讓政策得以導向更符合大眾利益的趨向,作為一種防腐劑的功能,提醒政府別走歪了。
奈何,台灣在朝向民主化發展的進程中,民團的發展趨勢,便已不是走在常軌上。過去因著國民黨一黨獨大的威權統治,公民社會的自主性遭受壓抑,驅使得有志之士們,只能夠透過與當時在野勢力(從黨外到民進黨)的串聯,取得相應的發語權。彼此合作久了,自然產生革命般的同志情誼,引致於即便在民進黨順利取得中央執政權後,儘管站在了對立面,卻仍不改民團效忠的默契,繼續用建言諮詢的方式,持續給予支持,監督力度大減,僅剩下為政策微調與廣宣的功能。

然而,相對的,面對著往昔的威權壓迫者,或許囿於痛苦的記憶猶存,民團對於國民黨,就是沒有好臉色。還記得過往馬英九執政時期,到哪都有人咆哮、丟鞋丟書、甚或發起佔領立法院的太陽花學運,不都是那些所謂「民團」的傑作麼?又或即便都已經在野了,勢力早已大不如前,民團選擇「釘孤枝」的對象,卻也還是國民黨,花大部分的力氣來監督在野,都沒有立場錯亂的感覺嗎?

緬懷革命情感的記憶,或該給予尊重,但其擺明了只監督在野黨(說穿了就是只盯國民黨)的特性,卻值得誘發大眾對台灣民主監督衡平的省思。

假設大罷免時代的結果,成功的讓執政黨又重新拿回立院多數,再度一黨獨大的完全執政,屆時這些民團毫無意外的又會變成乖乖牌,回歸到體制內尋求關愛的眼神取暖而已。屆時,等同回歸到過去八年的狀態,大家覺得好不好呢?倘若對過往八年感到滿意,那就請放膽的去罷掉自家選區的藍委,讓萬年老柯念茲在茲的「雙罷」成真。
反之,如果對過去八年的政府施政有所不滿,認為一黨獨大容易產生諸多流弊,那麼,維持當前的權力分野,行政與立法交由不同政黨掌控,或許會是較優的選項。因為,您完全無須擔心在野勢力會濫權到甚麼地方去,畢竟民團就只會盯國民黨,稍稍想擴張立法權限,就能夠搞出個風風火火的青鳥行動了,更況是賣國通敵之舉,那還不把立法院給掀了,若對民團有信心,有甚麼好怕的?

誰執政,誰在野,本就無須擔心,因為民主政治自有一套監督制衡的邏輯。
執政黨制衡在野黨,在野黨監督執政黨,而身處於公民社會中的民團,則是作為仲裁者的角色,同時就朝野政黨言行的合宜性,做出衡平的判準。這本是環環相扣的民主原則,卻在台灣民團向來只監督特定的政黨的情況下亂了套。
倘若民團願意真正的以釘孤枝般的氣力監督民進黨,縱使再度讓他們取得國會多數,其實也沒甚麼不行,但端看現在咱們民團(諸如經民連、公督盟、黑熊學院……),那副見到綠色就軟膝蓋的模樣,您真能放心?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
請繼續下滑閱讀:中國「一帶一路」換政治支持 臺灣應強化全球民主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