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的貿易政策對全球經濟造成深遠影響,其作法已不僅是單純的經濟手段,更是一種接近經濟戰爭的策略。他透過提高關稅、頻繁施壓、偶爾給予讓步來達成政治與經貿上的目標,迫使貿易夥伴屈服。這種方式在短期內或許能帶來談判優勢,但長遠來看,將削弱全球貿易體系的穩定性,並可能導致國際經濟格局的劇烈變動。

台灣是一個高度依賴國際貿易的經濟體,對於這場貿易戰必須審慎觀察,並仔細評估自身處境。目前台灣並非川普政府談判的首要目標,這讓我們有時間進行充分的分析與調整。政府應保持冷靜,不宜過早對外發表缺乏全盤考量的政策立場,避免因錯誤訊息引發市場動盪或國際關係上的不必要風險。

川普的貿易政策類似軍事上的震懾戰術,他以極端施壓的方式迫使對手陷入不安。例如他在上任初期即對加拿大、墨西哥與中國大幅提高關稅,並對墨西哥設定短期寬限期,這不只是單純的貿易保護,更是一種帶有強烈政治意圖的經濟脅迫。

這種作法已經對全球市場造成明顯影響。多數主要國際股市,如倫敦 、日本與美國華爾街股市均出現下跌,投資者因貿易戰的不確定性而趨於保守,影響企業投資決策與全球經濟增長。國際貿易格局也正在改變,中國、歐盟與東南亞各國積極推動區域合作,以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

例如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與歐盟—東協貿易協議的進展,顯示美國已逐步失去部分經濟領導地位。美國企業也可能因貿易戰而面臨成本上升與國際競爭力下降的風險。若川普未來進一步擴大貿易戰,影響層面可能不僅限於中國與北美,而會波及整個亞洲乃至全球市場。

對台灣而言,這場貿易戰雖然尚未直接波及,但我們必須未雨綢繆,審慎規劃因應策略。政府應密切關注美國對主要貿易夥伴的政策變化,因為這些變化可能間接影響台灣的出口產業。必須透過專業經貿團隊與駐美代表處,建立即時情報收集機制,確保政策調整能夠及時應變。

台灣也應加強區域經貿合作,降低對美國市場的依賴。透過新南向政策深化與東協國家的貿易關係,積極尋求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與歐盟國家如中東歐建立友好關係,拓展國際市場。

企業方面應強化供應鏈彈性,避免過度依賴單一市場。政府應提供適當政策誘因,鼓勵企業投資多元市場,分散風險,提升本地產業鏈韌性。在面對國際貿易戰時,企業應採取務實、低調、靈活應變的策略,確保台灣在全球貿易體系中的穩定地位。

川普的貿易戰已經超越傳統經貿議題,影響層面涵蓋政治、經濟與全球供應鏈重組。政府與企業必須隨時掌握國際動態,適時調整策略,降低潛在風險,確保台灣在變動的全球市場中維持競爭力。在這場貿易戰的變局中,台灣應該利用時間做好準備,穩健應對未來任何可能的挑戰。

楊聰榮(中台灣教授協會理事長/任教於台灣師範大學)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