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期間,各黨領袖順應節慶團圓的氛圍,紛紛發文期許國人和解團結,然而,或許是高層們「提籃假燒金」、抑或是底下同志們的「陽奉陰違」,在年後上班日的第一天,依舊送出了二十餘份的第一階段罷免連署書,宣告著大罷免時代正式來臨。
在這場戰役中,毫無疑問的,是藍綠「雙主角」聯袂演出的戲碼,截因於區域立委才有得罷,其他政黨,要麼以側翼的角色附和兩大黨的訴求,要不就只能靠邊閃、沒聲量可蹭,倒是比較尷尬的,是民眾黨該以甚麼樣的角色自處。
畢竟,大罷免的源起,始於藍白為首的在野勢力,聯手通過不少被執政黨認定存有疑義的法案。換言之,若說「有罪」,那藍白就該是「共犯」結構,這「罪過」都讓藍營來扛,也太沒道義了吧!若說「合理」,那更廣大反罷免民意悉數都被藍營拿走,也實在太傷。進退維谷,等待著的,只是新任主席的一聲號角響起。
就在昨日,幾乎篤定當選黨主席的黃國昌,於館長直播節目中,正式表態將號召公民罷免「雙吳」(吳思瑤、吳沛憶),等同跟進藍營「精準罷免」的策略,無疑宣告藍白將共同度過綠營所掀起的大罷免危機,不論是同舟共濟、抑或分進合擊,至少大方向已然確立。
既然如此,藍白兩黨就得謹記2024藍白合破局的慘痛教訓,面對著具備綿密組織網絡的執政黨,如果沒有明確的應對策略,一旦又陷入「上面的人鬧意見、底下的人鬧情緒」的窘境,這一仗大概又功敗垂成了。要知道,失去在野多數的代價,莫說「沒用的八席」立馬變「作廢的八席」,就連想拯救「太上皇」的終極任務,也將成為南柯一夢,屆時民眾黨還剩下甚麼呢?
基此,為了不被邊緣化,也為了奠定黨發展的根基,更是為了接續2026地方大選的佈局,大罷免時代下,民眾黨勢必都得找到屬於自己的話語權。就筆者的想法,藍白之間該存有更緊密的默契,以一種「準政治聯盟」的型式合作,才有機會抗衡「你好大,我好怕」(*丁丁不是說那裏很大麼?)的執政黨。
至於該政治聯盟的精要為何?核心在於「對等」。
回想當初,為何六點協議會失敗?因為雙方都感覺受到的委屈,藍的認為自己的地方實力被看扁,白的覺得民調領先為何得屈居副手,就這樣將大局拱手相讓。然審度當前的大勢,若按綠營「歡樂版」的樂觀預估,各黨支持的板塊,綠50%、藍45%、白5%,只要白願意緊密支持藍,正反雙方勢均力敵,罷免要過關,其實都不容易,據此也就讓民眾黨有了拿翹的正當性,有實力開展與藍營之間的政治談判。
(基隆謝國樑市長罷免案未果,就是藍白合作擋下的例證,謝拉攏民眾黨的意味濃郁,除了副市長具有民眾黨籍外,還找來白營「寶寶」楊寶禎擔任城市大使,都是意在白營選票。)
談判,談甚麼?當然是談大罷免成與敗的因應對策。以下是筆者推估的四點「雙罷」政治策略:
■現任藍委保住席位,2026該立委所及之選區,禮讓一席議員給白營
■現任藍委遭到罷免,補選之戰,藍白共推人選,以全民調取勝
■罷免現任綠委未果,2026該立委所及之選區,禮讓一席議員給白營
■罷免現任綠委成功,補選之戰,藍營全力支持白營人選
以上,這四點協議,大家想想,站在民眾黨的立場,有沒有道理?
個人首先能想到的,就是以白營指標人物、「學姊」黃瀞瑩為例。按學姊的政治聲量,會比藍營徐巧芯、綠營黃捷、吳沛憶等人低麼?人家早早當上了立委,但按目前局勢看來,黃瀞瑩2026還只會是議員。沒法將如此標竿型人物拱上中央層級,對黨的薪火相傳是相當不利的。
基此,試想藍白若能聯手罷掉吳思瑤,在接續的補選之戰,能共推黃瀞瑩挑戰立委,按2024的選票結構,加上學姊個人的選戰特質,要勝出是有機會的。若成真,那不但宣告民眾黨首位區域立委誕生,從而也讓藍白作為在野聯盟的意向更加明確,等同為2028的藍白合闢下試金石,屆時無論誰出戰,都會更具勝算。(*松山信義區也一樣,假若王鴻薇或徐巧芯遭到罷免,也許先前鬱鬱不得志的楊寶禎,就有機會來挑戰補選。)
民眾黨,是時候該放下柯文哲這塊大石了!
除非整個黨打算偃旗息鼓、打包回家,否則,若黨要存續下去,持續不斷的向上紮根,是絕對必要的。柯文哲當年最大的誤判,就是無視藍營的基層實力,才會從準副總統變階下囚(*當然,不是說柯沒罪,而是擺明了,如果他當選副總統,按台灣司法的慣性,這些案都不會辦的,像大阿哥的案子,不是壓了七年麼?)新任的黃國昌主席該引以為鑑,懂得在與藍營的合作基礎上,找尋讓黨利益極大化的理路,讓黨內一些正處於當打之年的聲量人選,去到該去的地方,適得其所,如此才能鼓舞更多有志之士加入民眾黨,讓小草終成大樹!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