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總理莫迪近日登上國產航母「維克蘭特」號進行視察,然而甲板上一架狀態堪憂的米格-29K 艦載機卻意外成為焦點,該戰機機身鏽跡斑斑、塗裝脫落且輪胎氣壓不足,這張在阿拉伯海上拍攝的照片,直接暴露了印度海軍長期以來艦載機妥善率低落的嚴重問題,引發國際社會對其雙航母戰鬥群實際戰力的質疑。

據報導,印度海軍現役的 45 架米格-29K 艦載機中,已有 5 架因事故墜毀,剩餘 40 架中能保持戰鬥狀態的不足 20 架。這意味著印度兩艘航母的艦載機總數,甚至無法組成一個完整的中隊。米格-29K 的可靠性問題不僅源於印度海軍的保養水準,更與戰機本身的設計缺陷密切相關。其搭載的 RD-33MK 發動機抗腐蝕性能差,頻繁出現零件老化與液壓管線崩斷問題,而「甲蟲 -ME」雷達的平均故障間隔時間亦遠低於印度海軍要求的 150 小時標準。

當前熱搜:近50年來最低! 四中全會「座位空一排」 出席率僅84% 外媒:習「開鍘」過頭

印度海軍現役的 45 架米格-29K 艦載機中,已有 5 架因事故墜毀。 圖:翻攝自騰訊網

這些技術缺陷導致米格-29K 的出勤率長期低迷,即便在狀態最佳時期也不超過百分之五十,印度海軍雙航母戰鬥群原計劃承擔阿拉伯海封鎖任務,但在 2025 年 5 月印巴衝突期間,卻因艦載機數量不足且狀態不佳而未能參戰,充分暴露其實戰能力的局限性,作為印度自主設計的首艘航母,「維克蘭特」號耗資約 30 億美元、歷時 12 年建造,被視為國家軍事工業的象徵,然而其實際戰鬥力遠不如預期。

印度海軍試圖通過國產艦載機替代米格-29K,但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的技術能力顯然難以支撐這一目標,LCA 艦載版和 TEDBF 專案均面臨技術瓶頸,研發進展緩慢,即便印度從法國採購的陣風 M 艦載機預計於 2028 年交付,但其翼展過大,搭載數量將受到航母甲板空間的限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艦載機數量不足的問題。

2017 年 8 月在庫賓卡空軍基地的米格-29K。 圖:翻攝自維基百科

在國際對比下,印度航母戰鬥群的脆弱性更加明顯,中國的殲 -15 艦載機已實現批量生產,美國的 F-35C 更代表了第五代艦載機的巔峰水準,反觀印度,國產艦載機研發緩慢,外購艦載機又面臨高昂成本與適配問題,短期內難以突破困境。